要闻列表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要闻列表 >> 正文
【跟着音乐游云南】快乐拉祜一跃千年 盛世和韵景迈飞歌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8日 15:06:00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在文化和旅游资源都极为富集的云南,该用怎样的催化剂,才能调出不一样的美,才能释放出云南“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深刻内涵和创新动能?长期生息在这里的26个世居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歌舞艺术,当音乐与旅游相遇,会产生怎样的魅力?流传深远的经典歌曲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优美动听的词曲之间藏着哪些宝藏美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策划推出“跟着音乐游云南”系列报道,带您开启一场乐游七彩云南的音乐之旅,敬请关注。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开幕式上,拉祜族群众唱响民歌《快乐拉祜》,歌声飞扬,舞步欢腾,吉他弹唱、无伴奏多声部合声、芦笙舞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奏出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壮美和声”。

  

澜沧秘境 李剑锋 摄

  川流不息的澜沧江水哺育了勤劳勇敢的拉祜民族,璀璨绚丽的葫芦神话和芦笙歌舞,造就了能歌善舞的拉祜民族。一曲《快乐拉祜》,让外界认识了隐逸深山的拉祜族;一座古朴村寨,让大家对花香浓郁、韵味悠长的老达保村心生向往……

  从《快乐拉祜》到老达保再到秘境澜沧,千年茶山云雾起,茶马古道述风云,翁基古寨览风情,边境左都探神秘……在这片热血的土地上,究竟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宝藏?

《快乐拉祜》演唱现场 李娜倮 供图

《快乐拉祜》 李娜倮 演唱

​遗响千年韵未休 快乐拉祜美名扬
 

  老达保,是一个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响都有曼妙节奏和旋律的古寨。

  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美得犹如隐秘人间的世外桃源——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拉祜人凭借对音乐的本能与热爱,用采茶种地的双手弹奏出最优美的旋律,用背柴挑水的腰杆跳出最欢快的芦笙舞,用吆鸡赶鸭的嗓子唱出最动人的歌,用欢乐弹唱快乐生活,用心感受音乐,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20年前,旋律欢快、歌词简朴的《快乐拉祜》,诞生于此。

  20年间,《快乐拉祜》走出大山、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用独特的方式,擦亮了云南民族文化的靓丽名片。

  它的词曲创作者和主要演唱者,正是老达保村村民李娜倮。出生于1983年的她,13岁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学会了作词作曲,18岁便创作了红遍大江南北的《快乐拉祜》。

  家乡是梦开始的地方,有数不清的故事和回忆。

藏匿于茶香与云烟间的景迈山翁基古寨 李凡 摄

  “拉祜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我爸妈非常热爱音乐,我从小就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喜爱。”没有进过专业院校和受过科班训练,她凭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与热血在创作。“我不懂五线谱,用简谱写歌,我的谱只有自己能看懂,当时挺怕别人看到。”

《快乐拉祜》词曲创作者和主要演唱者李娜倮 供图

  说这话的李娜倮,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到她的18岁,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用最欢快的旋律和最朴素的词语,写就了生活的拨云见日,唱出了拉祜族的快乐底色。

  “我们拉祜族每年的两大节日——春节和葫芦节,都要演唱《牡帕密帕》,我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此。”在创作《快乐拉祜》的歌词时,李娜倮借鉴了《牡帕密帕》古调。

  叙事史诗《牡帕密帕》是拉祜族的百科全书,它通过民间演唱的方式流传下来,完整保留了拉祜文化的内涵、生动呈现了灿烂的拉祜文明。

《牡帕密帕》保护传承基地落成典礼 李剑锋 摄

  写完《快乐拉祜》之后,她一句一句地教村民们演唱——“能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拉祜人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越大山,飞向了全世界。

  “除了一个你,我不会再恋爱。爱你一辈子,我永远不后悔。”李娜倮和丈夫因歌声长相厮守,用歌声表达和见证爱情的故事,也成为大家眼中的传奇。

  “一把吉他走四方,快乐拉祜美名扬。”《快乐拉祜》最为人称道的,是将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奇妙碰撞巧妙结合,碰撞出了既有个性又充满共性的东西合璧文化魅力。

老达保村民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李剑锋 摄

  上世纪80年代,吉他一进山,就迷住了能歌善舞的乡亲们。对音乐有着天赋和热情的拉祜族村民。田间地头,墙角屋后,琴弦拨动间,欢快流畅的音乐就哗哗地流淌了出来,与吉他相伴的快乐生活也拉开了帷幕。

  “老达保村共有500多人,村里能弹奏吉他的有200多人,几乎占据了全村人口的一半。”李娜倮说。

  这些年来,悠扬的吉他伴随动听的歌声越唱越响亮,越唱越远,以《快乐拉祜》为代表的拉祜族民歌一路唱到了国家大剧院、央视舞台、北京人民大会堂,还漂洋过海唱到了国外。

 

将音乐融入灵魂 唱跳中快乐脱贫
 

  云遮雾绕,满目苍翠。老达保位于大山深处,被誉为隐士的后花园。

  上世纪50年代,电影《芦笙恋歌》让无数人“看见”拉祜民族,影片中拉祜族同胞淳朴的民风民情、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以及青年男女的淳朴而忠贞的爱情,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一曲《婚誓》让人们知道了能歌善舞的拉祜族 视频截图

  而影片主题曲《婚誓》,取源于拉祜族民歌芦笙曲调,歌词情意绵绵,旋律清新雅致,一经传唱便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

  “山寨的夜晚静悄悄,凤尾竹随风轻轻地摇。”愉快的歌儿飘出山乡,奏响幸福乐章。如今的老达保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拉祜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新村。

魅力音乐村老达保 李凡 摄

  2006年,老达保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2年,老达保入选第四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2016年,老达保村被普洱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打造的哈列贾(HALEJA)乡村音乐小镇核心区。2018年,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选题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

  拉祜族在唱歌跳舞中摆脱了千年贫困,也将在唱跳中盘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提起音乐小镇的非遗传承,澜沧县文化馆馆长李剑锋颇感骄傲:“老达保村现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3人,县级传承人2人,他们是《牡帕密帕》《芦笙舞》《根古》《摆舞》等传承人,这里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舞蹈根基。”

笙声入耳,余音绕梁 李剑锋 摄

  每个来到老达保的人,就会因它色彩缤纷的花果园气息而驻足停留,目之所及,花香扑鼻,果香四溢。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桃花源记》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景象,莫不过如此。

  走进老达保,会被随处可见的葫芦图案所吸引,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和生活伴侣,它们点缀于寨子的屋顶上、人们的服饰上。象征着这个民族从葫芦里出来,向着太阳奔去。

  拉祜族的服饰,大多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花边形成图案,再嵌上各种银饰品,整个色彩既深沉又鲜明,给人以无限美感。

  脚下灰白石板路,处处干净整洁花草香,一座座干栏式建筑映入眼帘,两层拉祜族木楼鳞次栉比,一楼存放粮食、饲养家禽,二楼生火做饭、居家娱乐。

笙声不息,舞动拉祜 李凡 摄

  沿着村道来到崭新的原生态歌舞表演广场,这里也是老达保村把脱贫攻坚与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生动写照。

  “过去水和电都不通,寨子里脏乱差,猪粪、牛粪臭烘烘。”老达保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们唱响民族文化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李娜倮的组织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成立。在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原生态歌舞演出舞台上,村民们完成就地演出570余场次,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受邀外出演出200余场次,实现演出总收入430余万元,群众分红345万元,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17285元,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402人全部实现脱贫。

  不仅如此,老达保还打造了拉祜文化传承馆及芦笙坊、陀螺坊、青竹坊、艺织坊、茶吟坊、根雕坊、舂香坊、耕具坊等展示拉祜族民族民俗农耕文化的展示区,可以供不同年龄段、不同喜好的游客体验和互动。

  山一程、水一程,山水之间踏歌行,歌声飞扬,舞步欢腾。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唱歌的村民,有客人时弹琴跳舞,没客人时干农活,采茶耕地,过着属于他们的快乐生活。

  在这里,灿烂的拉祜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淳朴的拉祜群众,共同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拉祜文化图鉴。

多元文化交融地 千年景迈韵悠长

  如果说《快乐拉祜》和老达保代表了澜沧县的快乐名片,那么澜沧江的山水秘境以及景迈山的古茶林,则是澜沧县的另外两张“王牌”。

  奔流不息的澜沧江从澜沧县境内穿流而过,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奋进崛起。巍峨的景迈山则像智者般伫立着,这里与夏日炎炎、寒冬侵袭无关,四季如春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

景迈山远眺 李剑锋 摄

  澜沧江到底有多迷人?雪山高耸、谷地深邃,江水冬日清澈而湍急,夏季混浊而澎湃,郁郁葱葱的森林交织在峡谷两岸,仿佛走入人间仙境。

  澜沧江不仅美在气势磅礴的自然风光,更美在包容万千的民族风情。“澜沧县有拉祜、佤等8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澜沧江沿途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独特、融合的人文自然景观。”

  以服饰为例,同样是傣族,居住在澜沧江上游的傣族同胞服饰与居住在下游的不尽相同,“他们本民族之间或许多有借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特色。”李剑锋说。

  从山脚出发,穿过半山腰的云层,就站在云海之上了。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宛如世外桃源般遗世而独立。观日出、赏夕阳、沐浴云海、游糯岗古寨、探秘古茶林……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所有美景皆与你环环相扣。

景迈山苍茫云海意象万千 李剑锋 摄

  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是景迈山的古茶文化。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发现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达2.8万亩,共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如今的景迈山,站上了新高度,孕育着新希望,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申遗工作。景迈山申遗,不仅填补了茶类遗产空白,而且有利于确定云南作为世界茶树起源的地位,将进一步推动旅游的融合发展。

景迈山上采茶忙 李剑锋 摄

  既入千年景迈山,又怎能错过茶马古道?

  澜沧县是马帮的必经之地,走在斑驳的古道上,耳畔仿佛响起了哒哒的马蹄声,清脆悦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茶马古道博物馆 李剑锋 摄

  位于茶马古道上的大歇场,是马帮队伍歇脚打尖的地方。这里的茶马古道博物馆,是本村在澜沧县文化馆当馆长的李剑锋所建。馆里收藏有许多承载了茶马历史文化的老物件和图片等,成为了村寨乃至整个县“乡村振兴文化赋能”的一个亮点。

  绝版木刻是大歇场由来已久的非遗技艺,当一双双粗糙的手遇到一把刻刀和一块普通木板,这群乡土艺术家肆意地在木板上跌宕欢舞,使得澜沧乡村振兴又添一把“文旅钥匙”。

刀尖上的艺术——绝版木刻 李剑锋 摄

  景迈山下的翁基古寨,藏在缠绵的茶香和氤氲的云烟之中,这里生活着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布朗族,他们世代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中,屋檐上象征一芽两叶的图腾,反映了茶与布朗族的渊源。走进村寨,喝一杯地道的景迈茶,才算不虚此行。

  古老而又神秘的“鸡笼式”茅草屋依山而建,佤山秘境让人流连忘返……以边境左都为代表的佤族原始部落左都大寨则代表了澜沧的另一种风情,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民族文化浓厚。

佤族名片左都大寨 李剑锋 摄

  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澜沧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殷实的物质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民俗风光,守候着这方净土的安宁与祥和。

  一城山水一城美。

  当深入这方水土,它所拥有的一切都散发着独有的气息。漫步其中,天地间舒展开一幅更胜诗画的山水人文长卷,每一寸土地都积蓄着美丽能量,散发着迷人气息。

  畅游澜沧山水之间,所有美好不期而至。

 
 
 
 
 

音你而动,乐游云南!

  生物多样性的云南,

  更是歌舞的海洋、音乐的天堂。

  纯美的自然、旖旎的风情、地道的人心,

  本就是音乐的灵感源泉。

  每一次吟唱,都是生命的弹拨;

  每一处欢歌,都在与万物交融!

  跟着音乐游云南,

  每一步,都是一串优美的音符;

  每一步,都是心灵回归的净土!

  《跟着音乐游云南》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云南网 出品

 

  总策划:田静

  策划:刘红 锁华媛

  统筹:杨之辉 罗蓉婵 徐腾中 林云冬 曹璐 唐莉娜 普腾中木 李星佺 何沐

  记者:杨之辉 牟燕红 毕芃

  视频:普洱市委宣传部 提供

  设计:鲍子仟

  指导单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

  支持单位:普洱市委宣传部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澜沧县委宣传部 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跟着音乐游云南|《蝴蝶泉边》的风花雪月

  跟着音乐游云南丨惊艳世界的海菜腔,藏着多少石屏美

 

责任编辑:杜诗雨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