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手艺点亮乡村
11月13日,河南省禹州市朱阁镇的盛田农业非遗工坊内暖意融融。蒸粉车间里,蒸汽裹挟着红薯的清甜,“盛田农业十八粉匠”团队的工匠将红薯浆浇在漏瓢上,只见粉浆簌簌落入沸水,凝结成银亮的粉条。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根粉条到一项技艺,从乡村小作坊到中华老字号,我们将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河南省级非遗禹州粉条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继周说,这个占地30余亩的非遗工坊,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坊,而是集文化展示、技艺传习、产业观光于一体的非遗农业综合体。
在这里,游客可以在中国禹粉文化博物馆参观700余件文物,了解粉条的故事,在非遗传习所里围观18道传统工序,在现代化车间里观看全自动生产线生产鲜粉。据介绍,这些鲜粉还销往海外市场。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模式,盛田农业非遗工坊带动周边3万余亩红薯种植,让560户农户年均增收两万元以上。
盛田农业非遗工坊往北10多公里,朱阁镇青山药业非遗工坊内也是一片繁忙景象。青山药业非遗工坊前身为1916年创立的“三合永”中药栈,百年沉淀的“九蒸九晒”炮制技艺、“百刀槟榔”切制绝技远近闻名。“一个槟榔切百片,片片薄如蝉翼,中药加工每道工序都考验匠心。”河南省级非遗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改莲说。
如今,朱阁镇青山药业非遗工坊搭建起“培训+就业+认定”的公益服务闭环,为周边农民提供全流程技能培训,截至目前,有500余人接受培训,100余人在相关领域就业,人均月增收2800元以上。
朱阁镇青山药业非遗工坊打造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禹州青山药业中药文化园,还研发了“九蒸九晒”黑芝麻丸、古法山楂丸等网红旅游商品,员工既负责销售,又能通过现场展示技艺、为游客讲解增收,指尖匠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11月13日至14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等承办的2025年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交流活动在禹州举行,这两家非遗工坊是活动的观摩重点。来自全省的各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共80余人齐聚一堂,通过实地走访、案例分享等方式,共同探索如何让老手艺转变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案例分享环节,8位实践者带来的“干货”给大家提供了思路——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靠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铺就了一条色彩斑斓的乡村致富路;南阳社旗周庄女子工坊集结巾帼力量,用指尖技艺为乡村女性增收;周口淮阳芦苇画工坊将湖畔芦苇变成灵动的艺术品,让非遗美学走进乡村日常生活;许昌建安霍庄社火道具工坊凭借传统手工技艺,唤醒了当代人的乡土记忆……一个个鲜活案例,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
作为首批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河南成果亮眼。截至今年9月,全省认定非遗工坊566家,培训52.5万人次,带动7.2万人就业,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3.26万元;8家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发布省级典型案例58个,覆盖传统工艺、特色农业等。如今,河南正以“非遗点亮计划”为抓手,让140个非遗空间、149项非遗的文创项目扎根乡村,老技艺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万捷表示,河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非遗特色村镇和一批标杆非遗工坊,加强非遗传承人和青年人才培养,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完善非遗工坊的动态管理与提质升级,确保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从“点的示范”迈向“面的振兴”。(记者 陈关超 张莹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