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持旅游为民惠民 更好助力共同富裕——全国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此,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纷纷表示,将坚持旅游为民、旅游惠民,不断丰富产品和供给,发挥带动作用,助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载体,以文旅融合为路径,推动文旅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助力共同富裕。”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张书勇说,将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词,扩大省级非遗工坊覆盖面,重点扶持临夏砖雕、保安腰刀等技艺创新,在相关地区建设主题村落,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聚焦旅游为民惠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各类优质文化资源整合,加强公共文化数智化建设,兴建旅游厕所、智慧旅游驿站,形成一站式服务。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向基层、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特殊群体延伸,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将旅游为民惠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旅游不仅是乐民产业,更是富民产业。”临沂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说,临沂以红色旅游融合为引领,构建“红色演艺+沉浸剧场+现场体验”模式,让群众就近当职员、当演员;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将非遗技艺、自然景观转化为“美丽经济”,297家非遗工坊、37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80家沂蒙乡愁民宿带富一方百姓。“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探索主客共享、共游同乐的路径,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旅游红利;培育休闲度假乡村、非遗工坊、电商培训基地、精品民宿等更多‘乡创共同体’。”
“全会关于保障民生、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为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阳庆国介绍,深化文旅融合是龙胜带动各族群众增收的关键抓手。龙胜以梯田和民族文化为根基,走出了特色惠民之路。例如,“一田生五金”模式近年来生根发芽,大寨村等9个村年均获千万元旅游分红,户均分红超2万元。下一步,龙胜将推进龙脊梯田创建5A级景区工作,加快夜游桑江等项目落地;扩大“乡村CEO”项目规模,推广先进经验,拓宽农特产品和文创线上销售渠道;持续完善交通和景区便民设施,发放文旅消费券,推动文旅收益更多流向村民。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倪阳平说。聚焦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文旅消费需求,公司将把中青旅“用心陪着你”企业价值观和品牌信仰贯穿始终,统筹群众、政府、市场多方需求,以“高价值文化挖掘+高品质服务体验+高质量产品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文旅发展应立足为民惠民底色。”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业界在“十五五”时期应从四方面发力,切实让文旅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一是充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大力促进国潮文旅经济的创新性发展。二是充分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力促进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以更便捷、优质的文旅服务提升大众获得感。三是充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促进文旅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带动城乡文旅资源均衡配置,助力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四是充分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大力培育工业旅游业态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认为,要充分利用旅游就业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础性、多样性、在地性、高弹性、便利性等特点,支持乡村旅游、小微餐饮住宿、旅游文创、直播宣传、导游讲解、交通服务等领域的旅游就业。提升旅游业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助力不同地区人员就业,尤其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
从推出地质研学、徒步探险等特色产品,到开发唐卡、藏香等文创纪念品,青海坎布拉景区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供给,又拓宽了百姓增收渠道。“全会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对旅游为民、旅游惠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青海坎布拉景区董事长潘持卿说,下一步,景区将认真落实全会精神,把资源保护好、把产业发展好、把民生保障好,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努力实现旅游助力共同富裕。(记者 魏 彪 见习记者 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