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做的陶罐!”“原来我们云南的陶器有这么多种类!”11月14日,昆明市五华区红旗小学布新校区的教室里满是欢声笑语,四年级近300名学生正专注地与泥巴“对话”。云南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教体系跨学科融研学活动《土与火的艺术—传承匠心从“泥”开始》走进校园,用一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出”的陶艺盛宴,让民族文化在指尖流转,让匠心精神在童心扎根。

活动伊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云南民族博物馆教育员的讲解。从泥土的特性到陶器的历史,从民族工艺的传承到现代创新的应用,教育员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深厚的民族文化知识娓娓道来。
在理论讲解环节,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云南不同民族陶器的特点和制作工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傣族慢轮制陶到彝族黑陶,从白族陶俑到哈尼族陶罐,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智慧。通过一个个趣味问题的讲解,让科学知识与文化历史自然衔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搭建起多学科知识框架。
“实践操作时间到!”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瞬间化身“小小陶艺家”,围坐工作台前开启创作。揉泥、捶打、拉坯、塑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块块朴素的泥巴在稚嫩的手中逐渐蜕变,有小碗、小动物、花瓶……虽然造型略显稚拙,但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童趣与想象力。“捏泥巴太好玩了!我做了一个小花瓶,虽然不是很完美,但这是我第一次做陶艺,很有成就感。”四年级3班的一学生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
实践过程中,“匠心精神”的传承润物无声。老师们一边指导手法,一边讲述各民族制陶人的坚守故事:“傣族老人坚守慢轮制陶手艺,一捏就是一辈子;彝族黑陶需要反复打磨,才能呈现独特光泽。”孩子们在专注创作中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更直观理解了各民族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共同追求。教育员特别强调:“不同民族的制陶工艺虽然不同,但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样的实践活动非常宝贵,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红旗小学布新校区负责人感慨道。活动将博物馆优质资源与校园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陶艺技能,更在实践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认识不同民族的制陶特色,到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
此次研学是“馆校合作”的创新实践,活动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将专业文化资源转化为趣味课程,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增加互动性。通过揉泥、塑形的过程,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这种体验远比书本更深刻。该校四年级年级组长表示,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现的专注度与创造力令人惊喜,跨学科的实践形式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据悉,未来云南民族博物馆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开发更多民族文化主题研学课程,同时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让更多学生能“云端”探秘传统文化。而孩子们手中的陶艺作品,早已超越了“手工制品”的意义,它们是文化传承的微小载体,是各民族智慧的鲜活见证,更是童心与匠心的美好相遇,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云南网记者 雷莹霞 通讯员 陈国勇 王俊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