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文创文产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创文产 >> 正文
捏泥、制陶、学非遗!红旗小学布新校区陶艺研学欢乐多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11:33:04  来源: 云南网

  “看我做的陶罐!”“原来我们云南的陶器有这么多种类!”11月14日,昆明市五华区红旗小学布新校区的教室里满是欢声笑语,四年级近300名学生正专注地与泥巴“对话”。云南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教体系跨学科融研学活动《土与火的艺术—传承匠心从“泥”开始》走进校园,用一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出”的陶艺盛宴,让民族文化在指尖流转,让匠心精神在童心扎根。


云南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教体系跨学科融合研学活动

  活动伊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云南民族博物馆教育员的讲解。从泥土的特性到陶器的历史,从民族工艺的传承到现代创新的应用,教育员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深厚的民族文化知识娓娓道来。

  在理论讲解环节,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云南不同民族陶器的特点和制作工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傣族慢轮制陶到彝族黑陶,从白族陶俑到哈尼族陶罐,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智慧。通过一个个趣味问题的讲解,让科学知识与文化历史自然衔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搭建起多学科知识框架。

  “实践操作时间到!”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瞬间化身“小小陶艺家”,围坐工作台前开启创作。揉泥、捶打、拉坯、塑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块块朴素的泥巴在稚嫩的手中逐渐蜕变,有小碗、小动物、花瓶……虽然造型略显稚拙,但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童趣与想象力。“捏泥巴太好玩了!我做了一个小花瓶,虽然不是很完美,但这是我第一次做陶艺,很有成就感。”四年级3班的一学生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

  实践过程中,“匠心精神”的传承润物无声。老师们一边指导手法,一边讲述各民族制陶人的坚守故事:“傣族老人坚守慢轮制陶手艺,一捏就是一辈子;彝族黑陶需要反复打磨,才能呈现独特光泽。”孩子们在专注创作中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更直观理解了各民族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共同追求。教育员特别强调:“不同民族的制陶工艺虽然不同,但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样的实践活动非常宝贵,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红旗小学布新校区负责人感慨道。活动将博物馆优质资源与校园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陶艺技能,更在实践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认识不同民族的制陶特色,到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

  此次研学是“馆校合作”的创新实践,活动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将专业文化资源转化为趣味课程,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增加互动性。通过揉泥、塑形的过程,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这种体验远比书本更深刻。该校四年级年级组长表示,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现的专注度与创造力令人惊喜,跨学科的实践形式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据悉,未来云南民族博物馆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开发更多民族文化主题研学课程,同时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让更多学生能“云端”探秘传统文化。而孩子们手中的陶艺作品,早已超越了“手工制品”的意义,它们是文化传承的微小载体,是各民族智慧的鲜活见证,更是童心与匠心的美好相遇,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云南网记者 雷莹霞 通讯员 陈国勇 王俊娟

责任编辑:雷莹霞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