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七彩文韵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七彩文韵 >> 正文
【七彩文韵】以影像为钥 解锁赵月华的动静创作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09:47:44  来源: 云南网

  导演赵月华身兼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傈僳专业委员会视觉总监、云南省影视双协会会员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他以突破影像边界的探索精神,深深扎根于云南这片浸润着地域风情与民族温度的土地,将“发现美、创造美、纪录美”的“三美思维”化作创作之笔,在静态画面中细细勾勒民族文化的叙事张力,让每一幅影像都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诗意载体,仿佛伸手便能触碰其中的文化温度。

  静态与动态:“三美思维”的凝固与延伸

  在赵月华的创作认知里,静态影像从不是动态的附属品,而是前者的“预演与回响”——动态影像的灵魂,早已悄然藏在每一帧精心打磨的静态画面中;而静态帧本身,更是地域民族文化的“凝固切片”,能将那些转瞬即逝的风情、烟火与温度,永久定格在时光里。这份对动静影像的深刻理解,恰是“三美思维”的生动践行:拍摄《这里是昆明》时,他先以静态样片反复推敲,敲定大象镜头的叙事脉络,让画面的每一寸肌理都贴合这座城市的生态气质;筹备《蓝花楹》MV时,他用静态摄影逐帧梳理蓝花楹盛放的姿态,让花瓣的舒展、光影的流转都精准落进画面;定格迪庆霞浦乡晨雾中的傈僳族木楞房时,他更以光影为墨,在晨雾的朦胧里晕染出“虚实交融”的高原晨韵。从用敏锐洞察力捕捉细节之美,到用巧思构建有温度的画面,再到用专业技艺定格珍贵瞬间,每一步都让动态作品的单帧,也拥有了独立呼吸、诉说故事的力量。

  三重维度+三美思维:塑造有骨有神的静态画面

  构图:搭建关系叙事的“戏剧舞台”(创造美:以减法布局突出主体)

  在构图的巧思里,赵月华将“创造美”的精髓——“用思想勾勒画面轮廓,以减法手段雕琢出主体鲜明的叙事景别”——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从不在画面中刻意堆砌民族元素,而是像一位严谨的编剧,以“关系叙事”为核心,果断剔除干扰视觉的冗余细节,让文化内核在留白与聚焦的平衡中自然凸显。比如拍摄禄劝杉乐村傈僳族建党节活动时,他刻意简化背景的繁杂景象,以绚烂彩霞为背景,仅将身着色彩绚丽民族服饰的人物与鲜红的党旗作为画面核心,再以开阔的全景构图缓缓铺陈。无需过多言语,“民族团结跟党走”的主题便在简洁的画面里愈发鲜明,传递出深厚的情感与坚定的信仰力量。

  光影:书写文化质感的“情绪剧本”(发现美:以洞察力捕捉视角内的美)

  光影于赵月华而言,是影像最动人的“无声台词”,而支撑这份台词的,正是“发现美”的敏锐洞察力。他曾说:“作为影像工作者,最先要做的,是让眼睛成为捕捉美的‘探测器’,在寻常视角里找到那些藏着故事的光影韵律。”拍摄傈僳族传统服饰时,他巧妙采用逆光:光线从人物后上方温柔洒落,穿过核桃树茂密的枝叶,在服饰上晕开一层柔和的光晕,既让纹样如浮雕般立体鲜活,也将民族迁徙路上的风霜与厚重,悄悄藏进衣料的肌理;记录丽江傈僳族火塘节时,他让火塘跳动的红色光斑自然融入画面,灵动的光线中,父亲与女儿的身影在构图里相映成趣,既还原了节日的烟火气,又以光影纵深让静态画面有了动态场景般的“呼吸感”;定格迪庆晨雾中的木楞房时,他敏锐捕捉到晨雾柔化光线的朦胧美感,再用反光板为门窗局部轻轻补光,让光线透过窗棂在屋内织出斑驳光斑,虚实交织间,“人在景中居,景随光流动”的高原诗意缓缓流淌,引人沉醉。

  瞬间:捕捉叙事张力的 “故事画面”(纪录美:以工具定格场景、影调与瞬间)

  “纪录美”的核心,是“让手中的工具成为留住美好的‘容器’,将场景的温度、影调的韵味与瞬间的张力,完整地封存下来”,这一点在赵月华捕捉画面瞬间时体现得尤为动人。他擅长预判那些“藏着过去与未来”的瞬间:或许是兰坪普米族人骑摩托车过溪流时,车轮刚触碰到水面的“未完成”动作——那一瞬间里,既有高原生活的艰辛,又藏着对前路的期待;或许是在车里格村采风时,老人年迈的动作与孩童稚嫩的手掌传递情感的画面——天伦之乐的温度里,藏着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脉络。每一次按下快门前,他都会精准判断瞬间的价值,再以专业摄影设备稳稳定格:不仅完整记录下村寨的淳朴风貌、高原的独特光影、节日的热闹氛围,更抓住了细节里的情感与故事,让“纪录美”成为承载叙事张力的核心,让每一幅影像都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跨界融合:以“三美思维”传递文化力量

  谈及创作心得时,赵月华曾深情阐释“三美思维”的逻辑:“发现美是创作的根基,若没有对地域民族文化的深入深耕,没有在寻常事物中看见不凡的洞察力,后续创作便成了无本之木;创造美是作品的灵魂,用减法思维雕琢画面,用主题化创作赋予影像叙事力,才能让美不只是‘好看’,更能‘说话’、传递文化温度;纪录美是美的保障,只有熟练驾驭手中的工具,才能让发现的美、创造的美,真正跨越时间阻隔,成为永恒的记忆。”

  他始终建议创作者“用导演思维拍照片,用摄影眼光拍视频”,本质上是希望大家打破动静影像的界限,让“三美”贯通创作全程:《这里是昆明》中,他以歌传递城市温情,以画面展现生态灵动,背后是先发现昆明生物多样性的生机之美,再以简洁构图创造视觉焦点,最后用设备将这份生机永久定格;迪庆傈僳族生活照能成为文旅宣传的珍贵素材,是因为他先洞察到生活的烟火之美,再以生活化构图还原真实场景,最后精准纪录文化细节里的温度;即便是在人类学项目中,他也以“发现美”捕捉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以“创造美”还原传统场景的浓郁氛围,以“纪录美”留存那些易被忽视却珍贵的文化细节。

  这份对“三美思维”的坚守,不仅彰显了动静影像“一体两面”的紧密关联,更印证了:对美的发现、创造与纪录,永远是影像创作最本真、最坚定的初心。

作品展示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