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艺术乡建赋予乡村新活力(艺坛走笔)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6日 05:57:57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艺术乡建赋予乡村新活力(艺坛走笔)

不久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在全国层面对推进艺术乡建工作作出系统性部署。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乡建之路,始于2012年。从贵州羊磴的“艺术协商”到重庆柳荫的“村社艺术”,从重庆酉阳的乡村艺术季到西部的广袤乡野,在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积累了不少可复制的艺术乡建经验。

2012年冬,我带领6名研究生走进贵州遵义的羊磴镇,与当地木匠、农民、修车工共同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通过结对交友、研习手艺、共同创作,让艺术融入日常、激活社群。这一过程中,艺术在平凡生活里找到创作源泉,让本土经验获得美学表达,让普通村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体。艺术浸润着这片土地,不仅美化了环境,滋养了心灵,也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羊磴的成功实践,开启了四川美院艺术乡建的系统建构之路。2018年,四川美院率先在全国艺术院校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2019年起选派专家教授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25年与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共建“艺农科技小院”,开启艺术与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新里程……依托600余项乡村公共艺术、社会美育、乡村设计项目,四川美院逐步构建起“艺术—教育—产业—治理”四维融合的乡建体系。该体系以艺术为媒介、以教育为根基、以产业为动力、以治理为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使零散的艺术项目转变为艺术乡建的长效机制。

艺术乡建中最难的并非寻找创意或技术本身,而是如何打破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心理围墙,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与信任。在羊磴镇,我们坚持“艺术协商”理念。10多年来,师生们经常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参与乡村事务,让艺术逐渐内化于村民生活和乡村建设。那些在院坝、街道、老屋、饭馆、农贸市场等地悄然绽放的协商创作成果,如今已成为羊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柳荫镇,我们恢复了“走人家”这一当地传统,围绕家庭礼仪和日常生活,与村民开展协商式创作,让村民成为“生活艺术家”。这种长期、深度的在地陪伴使艺术不再是“他者的礼物”,而成为村民“自我的表达”,重塑的不仅是村庄的人居环境,更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编织起一个充满温度的情感共同体。

现实中,艺术乡建还会遭遇“人走茶凉”的困境,艺术家一旦离开,艺术赋能乡村的活力也随之减弱。如何以艺术激发乡村可持续发展动力,成为艺术乡建的重中之重。我们以仪式性节庆为乡村持续注入能量,以数字基建拓展乡村的连接半径。比如,我们打造了“酉阳乡村艺术季”,把艺术创作植入农事节律,令其成为村民年年期盼的新民俗。在柳荫镇,我们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拓展乡村视野:用VR(虚拟现实)重现水渠历史,引导孩子们开展AI(人工智能)创作,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让地方知识传播出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艺术乡建从项目化运作走向持续化生长。

艺术乡建绝非艺术家的独角戏,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即实现从“多建”向“多治”跃升。在酉阳,我们推动成立“人民美术共创社”,采用“驻村第一书记+高校教授+村民代表”的组织模式等,使艺术乡建超越物质层面的建设,走向社会层面的治理,实现了“艺术赋能”与“有效治理”的良性循环。

十三载的持续探索,我们见证了艺术由点缀生活的审美对象向激活乡村的社会方法的转变,赋予乡村新活力。美术院校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毅力,推动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入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为文艺赋美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