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以“他者目光”读列宾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6日 05:57:55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以“他者目光”读列宾

列宾《自画像》,创作于一八七八年。

列宾油画《意外归来》,创作于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八年。

很多人应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深深影响了人们对俄罗斯的视觉印象与艺术认知。在“中俄文化年”的大背景下,这幅名作的草图与列宾其他代表作,随着“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举办,被真实呈现在公众面前,掀起观展热潮。近日,有关作品《萨特阔》《“多么自由!”》《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婚礼》将于11月16日惜别观众的消息,让这一特展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系统展现这位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历程,我在展览策划之初就明确了一个想法:不能简单复制俄方现有陈列,而要以“他者目光”为理论起点,以跨文化转译与中国叙事建构为路径,为观众开启一场深度艺术对话。

文化隔阂是读懂外展的最大障碍。该展策划的关键,在于应对“双重他者性”所带来的挑战:一是作为文化他者的列宾及其艺术所承载的俄罗斯民族精神;二是作为凝视他者的中国观众,其审美习惯与知识结构深植于东方文化的集体记忆。因此,展览需同时做到学术上严谨与体验上共鸣,既需还原真实的历史语境,也需完成文化语法的本土转译。

认知层面,展览致力于构建清晰而富有层次的知识框架。依托俄方提供的学术资源,以及奚静之等国内俄罗斯美术研究权威学者的支持,团队不仅翻译了作品词条与研究论文,更对展览叙事进行了重构。例如,将俄方以地理与年代信息为艺术分期基础的单元,转化为更具主题性与情感张力的四幕叙事——“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每一单元配以导言,突出列宾艺术重点与风格转折,从而引导观众摆脱陌生感,走入其艺术世界。

情感共鸣层面,展览尝试打破艺术史书写的第三人称局限,引入第一人称叙事以拉近观众与列宾的心理距离。依据《列宾回忆录》制作微纪录片,利用AI技术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动起来,让列宾以第一人称口吻“亲自”诉说自己的艺术生涯。同时,根据列宾酷爱音乐的特点,在四个单元配以其同时代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等人的旋律,构建“听觉调色盘”,使观众在音乐氛围中理解绘画的节奏与情绪。

空间设计同样承担叙事功能。我们以“色彩地理学”展开艺术叙事:河畔船歌单元的冷蓝色调呼应涅瓦河的冷峻;广袤大地单元以深绿色象征民间的生机与希望;晚年单元采用木色与暖光,营造暮色沉思的安宁。提取自俄罗斯建筑的“艺术之门”和“艺术之窗”符号贯穿展线,既喻示进入他者文化的通道,也暗示一种双向的凝视关系。

同时,展览通过八个“创作群组”并置素描、色稿与油画,揭示名作生成过程;通过复原画室场景邀请观众代入艺术家身份;门票借助NFC(近场通信)技术嵌入导览,使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探索。展览图录的出版亦延续这一跨文化旨趣,中英双语内容不仅收录俄方专家论文,也纳入中国学者的深度研究,尝试在术语转译与文化阐释中建立对话基础。

吸引观众关注的还有“列宾的朋友圈”互动区域。我们以微信界面为灵感,在圆形展区内设置触摸屏,呈现列宾与托尔斯泰、斯塔索夫等友人的“群聊”对话,配合表情包与轻松文案,将巨匠还原为可亲的友人,以本土熟悉的媒介完成一场“神圣性的祛魅”,吸引年轻观众打卡。

以学术守护他者的复杂性,以本土叙事激活共情,以技术赋能双向对话,最终在“他者目光”的交汇之处,列宾得以从“俄罗斯的列宾”,走向“人类精神的列宾”。而这正是跨文化策展的目标和使命。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郑 艳)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