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疏密相宜 曲折无尽——园林作为一种设计方法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6日 04:00:05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标题:疏密相宜 曲折无尽——园林作为一种设计方法

作者:何晓静(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具体呈现。不论作为审美对象还是生活空间,园林都成为当下许多空间和景观设计的借鉴对象和灵感源泉。

古代文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有游览其间、作画记录、营置小景等,也会利用和改造自然景观以成园景。园林的构成要素有水、石、花木、建筑;构成方式有曲径通幽、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框景、借景等。构成园林的元素简单清晰,但组织方法却复杂多样、无穷无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城市化建设背景下,结合现代空间概念和具体操作手法,形成了如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所总结的“体宜”“因借”“疏密”“虚实”“渗透”等设计方法。如借鉴“疏密”“虚实”手法,通过对界面进行凹凸面的处理,或者对色彩浓淡的运用,产生一方主导、另一方从属的对比关系,使得整体效果生动活泼;又如运用“渗透”手法,对空间分隔和联系的关系进行处理,使人的视线从被分隔的空间中穿透至另一个空间,创造两个空间相互渗透的可能。

中国首位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在著作《造房子》里,对中国园林有非常诗意的描述。他称“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主张在建筑设计中讨论“造园”就是提升文化自信,寻找返回家园之路。

王澍将“造园”作为探索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方式。他所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整个建筑不是征服山体,而是小心翼翼“卧”在象山脚下,通过漫游式的路径(廊桥、小巷、台阶)将各个建筑连接起来,渗透着“因式布局,曲径通幽”的手法;建筑中布满各种形状的窗洞、门洞,其不仅满足采光和通风功能,更是精心设计的“取景框”,是苏州园林“移步换景”“尺幅窗,无心画”的现代转译。

伴随着21世纪初以来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发展,国际设计风格出现日趋同质化倾向,建筑与自然、人文疏离等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反思,由此,东方古典园林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历史风格或造园技艺,而是成为一种深邃的空间哲学和有效的设计方法。中国设计界一方面积极学习吸收西方空间理论,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空间设计反对形式化和符号化,强调身体介入;反对静态视点,强调移动性。在此背景下,园林成了提供具身性、动态性设计参照的有效方法。

当下设计领域对园林的运用可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首先,提取园林原型进行转译应用。有关中国传统园林的描绘,大量保存于文人笔记文献、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绘画作品和记录性的图示上。这些珍贵的记载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大量有据可考的园林实体,更为当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和图像资源。设计师应用山、石、花木、亭、台、楼、阁、榭等园林语汇,组织成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洞天福地、咫尺山林等形态原型,建构出新的设计语言体系。

今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师刘家琨在泸州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设计项目中,采用清水混凝土建筑与本地石材叠筑基座,其上构筑橙红色钢架结构体,整体犹如传统轻盈飞扬的亭台楼阁。在成都西村大院的设计中,他取意四川传统竹下休闲生活方式,综合“亭台”“长廊”“观景塔”等园林空间元素,营造出中庭竹林与跑道、廊桥等多层次空间。

其次,借用园林以表达空间意义。中国园林存在于一种与自然共存、改造自然、完善自然的至高境界里。园林所营造的不仅是一个对象物,更是将自己关于生存的价值、生活的认知,通过对建筑、水、石、花木的组织体现出来。

王澍在设计中用“园林”强调空间的体验感。走进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虽然建筑师说的是“园林”,观者却看不见“园林”实景,更多的是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完全脱离了功能意义的感受。然而,若深入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其奥妙所在。他的设计以整体环境考量为主,建筑单体采用自由式的布局,进行适度的体量控制,凸显松散的山水关系。随处的“乡野”之景和偶然的“迷失”之感,让身处其间的人暂时脱离了烦琐的、程序化的现代规制,回归自然与日常之中。他表示,“树石”比“建筑”更重要,而“树石”一词肯定和园林有直接的关系。王澍提出“园林的方法”,认为“在这种方法的视野下,作为那种纪念性造型物体的建筑学观念被抛弃了,它将被一种更重视场所和气氛的建筑学所替代”。

还有一些设计师提出“山居”“山宅”“边庭”等概念,但往往其设计本身也并无视觉上的园林观感,仅借用“疏密相宜”“曲折无尽”的意境,以表达空间意义。

技艺的学习与传承,是园林营造设计的基础。技艺学习包括对材料本身的理解和对建造方法的掌握,需要逐渐形成体系。如园林技艺中的叠石造山,从形态层面的选石到技法层面的石块拼接,从力学层面的山石结构布局到审美层面的山石与水际、环境的关系考量……这些都需要从业者在具体实践中的点滴打磨和精进。

中国园林在历史上曾多次影响邻国日本庭园的发展,日本园林学者曾将“枯山水”称为“唐山水”,以记风雅之根源。在欧洲18世纪中国热的背景下,也出现了如英国钱伯斯、德国温泽等人专门研究中国园林,并将之付诸造园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王澍、刘家琨两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在设计中对园林的表达与应用,皆受到国际同行的赞赏。

中国园林绝不仅是一个时期或地区的审美喜好和样式手法,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义,能够联系古今、沟通中西,成为一种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当代设计方法。对园林设计方法的再探索,不仅是为了呼应当下日常审美需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6日 12版)

[ 责编:董大正 ]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