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刀木成章 传古韵新声——浅谈水印木刻在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作者:杨凌媛(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绘本,是一种以图文结合进行叙事的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绘本创作的蓬勃发展,其不仅在儿童阅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也逐渐成为大众阅读的新宠。在内容层面,绘本主题日益丰富,涵盖科普、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形式层面,除了常见的水彩、彩铅、马克笔绘本等,创作者们还积极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以丰富绘本的风格面貌,使之成为传承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飞跃山海》插图
水印木刻是极富历史底蕴与审美价值的传统技艺,宋元时期被广泛应用于书籍插图的印制。胡正言于明崇祯十七年编印的《十竹斋笺谱》开创性地将水印木刻从单色印刷发展为饾版彩色套印,水印版画独有的“木味”“刀味”与“水味”交融共生,营造出灵动的画面意境。这些特质恰恰契合了当代绘本对于丰富艺术表现力与深厚文化内涵的双重追求。

《迢之奔奔》插图
将水印木刻技艺运用于绘本创作,其一大亮点在于为画面带来丰富的质感变化。将水性颜料涂于刻制好的木板之上,再覆盖宣纸进行印制,是水印木刻的基本技术流程。虽然在木板上刻制的图案有明确而清晰的轮廓,但水、颜料与宣纸三者的“互动”却有着诸多不确定性,是极难把控的变量,同时也为画面带来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而要灵活掌握这种自然、随机的变化,使其契合绘本的叙事表现,则有赖于创作者对水印木刻技艺的深入理解与纯熟运用。

《城市乐章》插图
试看绘本《厂区记忆》,作品以创作者的童年生活为主题,其中多幅画面表现了傍晚时分的厂区景象。在塑造天空及建筑墙面时,创作者巧妙调节水的多寡进行逐层印染,形成均匀的墨色渐变,生动诠释了日暮之时的柔和影调。而干、湿色域所产生的质感对比,更是营造出一种虚实相映的视觉效果,仿佛将读者拉入回忆之中,产生无限遐思。再观聚焦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绘本《古事新绘集》,其中的插图“哪吒闹海”采用湿印法与干印法结合的方式塑造画面。如在表现海面及山石时,先以湿印法铺底,即同时在宣纸与木板上喷涂清水,让颜料与水充分混合,进而在物象边缘产生晕染效果,使其呈现出朦胧的轮廓。而后再以干印法刻画细节,水分较少的颜料在印制过程中呈现出清晰、硬朗的轮廓,强化了物象的立体感。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让海面、山石呈现出被雾气笼罩的氤氲效果,使哪吒闹海的场景更加生动逼真,且富有诗意。

《古事新绘集》之哪吒闹海
除了对水与色特性的巧妙运用,有的艺术家还另辟蹊径,借助木板的天然肌理为画面带来丰富的质感表现。如绘本《飞跃山海》中有多幅表现山水景致的插图。其中一幅画面的主要视觉元素为天空、山脉和山间的一座古塔,虽构图简约,却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只因创作者在质感的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创作之初,艺术家对多种木材进行了对比实验,最终选取了椴木板与水曲柳木板作为刻版材料。在表现天空时,打磨平整的椴木板上的波浪状肌理被压印在纸面,若隐若现,似水波又似云雾,营造出通透、空灵的意境。而在塑造山脉时,艺术家则采用水曲柳木板进行印制,干涩、锋利的纵向肌理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脉的险峻与雄奇。由此,简单的画面呈现出质朴而深邃的美感,让观者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厂区记忆》插图
《十竹斋笺谱》所采用的饾版印刷,其原理是将整幅画面按照不同区域拆分成形状各异的雕版,再进行套印或叠印。这样的创作方式与现代设计中的模块化设计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绘本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如绘本《古事新绘集》中的插图“钟馗醉酒”,创作者将画面中的各类物象解构为不同的几何图形,钟馗身下的岩石由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组成,背景中的树木则由大量六边形组成。这些各不相同的几何雕版可自由变换组合方式,以塑造不同样式的山石与树木,不仅为绘本中连续场景的创制带来了便利,更成为一种极具辨识度的风格标识,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老城记忆》插图之一

《老城记忆》插图之二
水印木刻艺术语言的当代转化,为绘本创作注入了浓郁的东方美学韵味,同时,这门古老的技艺亦在跨界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当读者翻开绘本,沉浸于“木味”“刀味”与“水味”的交响,获得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如同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让心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到滋养与启迪。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6日 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