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功能 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兼具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文化浸润等多重功能。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课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自信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多重功能之间相互融合与相辅相成的效果,提升思政课教学质效。
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
学院突破常规教学“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的壁垒,有机统一“传承”与“创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现“价值引领”与“文化浸润”的相辅相成与深度融合。
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着力筑牢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积极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品格,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相结合,持续提升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构建思政教学与文化育人新体系
构建共同价值指向。学院在思政理论教学中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价值引领,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有机构成和精神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则为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让价值引领更具“文化温度”与“民族底色”。
推进内容互通。学院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教研,并将其作为思政教学的核心内容。其中,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学的“根脉”,将革命文化作为思政教学的“红色基因”,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思政教学的“理论基础”,各有侧重,让思政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实现内容互通,提升育人成效。
实现功能互补。学院通过解决“传统走向现代”“文化融入实践”等关键问题,让思政教学实现“文化转化”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抽象理念转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将革命文化中的精神符号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奋斗动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文化从“书本”走向“现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从“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
形成“全链条、立体化”教学体系
学院突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从“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场域拓展、主体赋能”4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形成“全链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内容重构:打造“三维融合”的文化教学体系。学院打破思政课程与文化内容的“碎片化”关联,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三大构成,重构教学内容体系,积极推动传统与现代贯通、历史与当下衔接、本土与世界对话。
方法创新:从“灌输式”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学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深化文化认同,探索情景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对话式研讨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场域拓展:构建“课堂、校园、社会”文化育人共同体。学院打破思政教学的“课堂边界”,将文化育人延伸至校园与社会,通过“课堂场域夯实理论、校园场域营造文化氛围、社会场域深化实践感知”,形成“全方位”的文化浸润环境。
主体双向赋能: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思政教师是文化传承的主导者,学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学院在教师层面开展“思政教师文化素养提升计划”,在学生层面组织文化活动和文化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感知能力。
(作者:许勇为)(许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