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刻刀纵横守初心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 吴继红
清晨刚至,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继红,已经开始了忙碌:手里的刻刀在竹管上游走,发出沙沙声,像春雨落在竹叶上。
干箫笛制作30多年,吴继红选料很讲究——紫竹、斑竹等都是上好的材料,生长5年的最好。竹节要匀称,头尾粗细均匀,表面光滑无明显病变。立冬后采伐的竹子最结实,最迟不超过立春。“这时候的竹子水分少,不容易开裂,做出来的箫笛音色最正。”吴继红轻抚竹节,像是在和老朋友打招呼。
玉屏箫笛的好,全在那口气里。箫要竖着吹,声音低沉浑厚,像山里传来的钟声;笛子横着吹,声音清亮欢快,像山泉叮咚响。
吴继红说,近几年他最得意的一套作品,是花了整整10天刻出来的仿古箫笛。竹管上,一条龙盘绕而上,龙鳞片片分明;另一支上,凤凰展翅欲飞,羽毛根根可数。还有密密麻麻1000多个小字,刻的都是古诗词。
“刻字最怕竹子开裂。”吴继红说,“要是刻到关键处,啪的一声裂了,之前的功夫全打了水漂。”这样的打击他经历太多,后来慢慢摸索出窍门:下刀要稳,力度要匀,心要静得像潭水。如今,他掌心的老茧已经又厚又硬。
“记得有一次,我给一支笛子校音。最后一个音孔钻好,对着校音器一吹,音准丝毫不差。我高兴地顺手抄起笛子,吹了首曲子。”笛声在工作室里回荡,那一刻,吴继红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身为玉屏箫笛厂厂长,吴继红最牵挂的还是非遗传承。他在厂里开办免费培训班,招收10余名学员,还自掏腰包给优秀学员发奖金。为了让玉屏箫笛被更多人看见,他还开创“私人定制”服务,按客户需求制作箫笛,产品销售到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
如今的吴继红,依然保持着每天8小时的工作节奏,在案台前专注地打磨、雕刻。握刀的手或许会累,但他守护玉屏箫笛清音的初心,从未动摇。
(本报记者 邱 玥)(邱 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