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顺木施艺传雅音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6日 03:21:32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顺木施艺传雅音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传承人 李 全

秋日上午,江苏扬州广陵区木子琴堂,阳光盈室,木香氤氲。琴堂负责人李全正手持琴铲,修理着古琴的槽腹。他时而俯身察看木纹,手指轻轻敲击;时而拿起工具,细测木板厚度。

“木材,是古琴制作的基础,不同的木料会孕育出不同的音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全做古琴已近30年。对于每一块木材,他从不草率相待,而是认真“倾听”它的密度、纹理与经历,与木对话,顺木施艺。

琴堂里,十几张古琴静静陈列,有的深黛如夜,有的栗褐如秋,有的线条柔和流畅,有的轮廓简约方正。让李全最为珍视的,是一张他至今还没想好名字的古琴。

那一年,李全在一处老宅拆迁的旧木堆中,发现了一块木头,布满虫眼、十分破旧。在他人看来,它是一块失了光泽的废料。但在李全眼中,那些虫眼的走向、疏密,如同古琴的减字谱,大自然在这块木头上悄悄刻下了深沉的乐章。

于是,李全顺其脉络去理解它。在制作琴的腹腔时,他没有额外设计小共鸣箱,这些虫孔天然形成了无数个微小的腔体;在上灰胎时,他没有在琴面厚重涂抹,而是让灰胎顺着设定的弦路自然流动。

当手指拨动丝弦,琴声圆润、苍古而悠长,那一刻李全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指尖触碰的,是岁月的痕迹;耳中听到的,是自然与匠心合奏的雅音。”

曾有很多人想出价收藏这张琴,李全一一婉拒。“因为它教会我,美,从不在于无瑕,而在于真实与共鸣。”他说。也正因如此,这张琴至今未被命名,李全在等待一个真正契合其气韵的名字。

从选材到上弦,斫一张琴要历经百余道工序,花费数年才能完成,十分考验斫琴师的手艺与定力。仅髹漆一道工序,就要反复进行十余遍。李全把与古琴朝夕相伴的日子,当作一种磨砺技艺与心性的修行。他笑称:“制琴时,天下唯有我与木。”

古人以“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九德为评琴的标准,这亦是李全斫制古琴的追求。他将个人对文化的理解与美学的思考注入其中,创作出虫眼琴、逍遥式古琴、鱼山式古琴、混元式古琴等形制多样的古琴。“古琴远不止于一件乐器,而是一件承载着哲学、天地观与生命感的道器。”李全说。

目前,李全正专注于一张蕉叶式古琴的制作,整个琴身宛如迎风的芭蕉叶,线条柔美,起伏如波。“蕉叶式堪称古琴制作中难度最高、最考验匠人综合素养的形制之一。”李全抚了抚琴面,说道,“制作它,就像是在雕刻自然。”

光影轻移,木香尚在。李全低头,继续制作古琴,屋中刨声缓缓,似余韵流淌。

(本报记者 杨桐彤)(杨桐彤)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