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千雕万凿求精细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6日 03:21:31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千雕万凿求精细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 熊永忠

走进位于云南昭通威信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永忠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大小尺寸不同、色彩纹饰各异的芦笙,仿佛走进了芦笙博物馆。熊永忠正拿着刻刀,坐在竹凳上雕刻笙斗。他笑着说:“这些都是周边乡镇为了年底花山节的庆祝活动找我定制的芦笙,得赶在节前交付。”

芦笙是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乐器。从17岁开始制作芦笙至今,40多年来,熊永忠用巧手和匠心,守护着“笙声”不息。

一把芦笙,由底部的笙斗、笙管,以及簧片组成。在熊永忠眼里,这不是简单的零件拼接,而是要将大自然的声音精妙地封存在乐器之中。

“笙斗的木料要选杉木,木质致密光滑; 笙管的竹料必须用竹节均匀、笔直的老苦竹,农历五月采竹,六月晾晒干,才能拿来制作,制成笙管才不易生虫,声音脆亮。”熊永忠介绍。

对材料容不得马虎的熊永忠,对自己的手艺也是如此。影响一把芦笙音质的关键,是密封和簧片。笙斗的开孔需与笙管契合,拼接处极易漏气,容易造成共鸣不佳、吹奏费劲。他边修孔边试配,用桦槁树皮箍紧接缝,再涂桐油防腐密封。制作簧片时,需将铜合金加工至0.1毫米精准厚度,簧舌与簧筐间距仅发丝宽,薄厚偏差直接影响音质。他探索出在铜料中按比例掺入铅来提升铜簧弹性的办法,并反复锻打、刮磨、调试。

千雕万凿、千锤百炼,方成就清越笙音。熊永忠拿起一把芦笙吹奏,高音明亮悦耳,低音柔和沉稳,和谐的共鸣从他指下流淌而出。

认识熊永忠的人都说,他对芦笙“太执着”,不仅是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更是对芦笙传承的孜孜不倦。全国各地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拜师,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手艺,希望人们将芦笙和芦笙文化传播出去。

铜簧锻心,木斗承情。熊永忠表示,一把芦笙里,有铜簧锻打时的清脆回响,有竹节蕴藏的山风林啸。“我最大的念想,就是把芦笙制作技艺一代代传下去,把民族文化一代代传下去。”他说。

(本报记者 安胜蓝)(安胜蓝)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