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拉开帷幕,同期,第三届楚雄时装周携手中国国际时装周联合启幕。当日下午,云南省文化产业推介座谈会在楚雄州召开。来自全国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以及省级相关部门、各州市负责人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共谋发展新篇。
座谈会上,12位嘉宾围绕“非遗创新创造,文化出圈出海”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激活文化资源、赋能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与会代表就如何推动彝绣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传播、深化“媒体+智库”双轮驱动等议题建言献策,既有前沿理念的碰撞,也有实践案例的分享,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文化,看似柔软,实则蕴含着推动发展的硬核力量。在云南,以楚雄彝绣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楚雄州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成立彝绣产业专班、组建文化发展集团、推出“彝绣贷”“彝绣保”等11项精准扶持措施,并率先在全国制定彝绣手工刺绣团体技术标准、建立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楚雄州成功推动彝绣实现从“绣品”到“商品”“绣片”到“名片”“秀场”到“市场”的三大跨越。
目前,全州已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产业网络,带动6万名绣娘实现“指尖增收”,人均年增收最高达4万元,其中2000多名残疾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
楚雄时装周及升级版“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累计收获全网超50亿次曝光,2025年在北京举办的推介活动更获多国人士点赞,全球458家媒体聚焦报道,助推彝绣以“世界语言”走向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如今,楚雄彝绣不仅畅销国内多地,更登上了纽约、米兰、巴黎等国际时装周舞台,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企业建立合作。2025年上半年,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总产值突破7亿元,“指尖技艺”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产业”。
一根绣花针,织出产业路,更绣出文化自信。楚雄彝绣的生动实践表明,当文化底蕴与时代创新相融合,传统非遗便能焕发新生,成为推动地方发展、促进文化传播的强大引擎。站在新的起点,这条由创意与匠心铺就的“出圈出海”之路,正将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转化为跨越山海、对话世界的通用语言,照亮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比翼齐飞的美好未来。
云南网记者 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