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龙江奔腾不息的涛声里,巴坡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像一座坚毅不倒的精神丰碑,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这里,8位为建设独龙江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长眠于此,他们的英勇事迹与滔滔江水共鸣,谱写出一曲曲爱党、爱国、爱边疆的壮丽赞歌。如今,这座兼具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双重身份的地方,正凭借红色基因凝聚民心,吸引着无数游客与探访者纷至沓来,追寻信仰的力量。
英烈事迹动人心,红色精神永传承
10月3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烟火乡村·走进独龙江”宣传小分队顶着细雨,走进巴坡村。在教育基地的英烈展厅内,8位英烈的事迹感动着大家的心灵。张卜,因突发疾病,又恰逢大雪封山,无法及时得到救治而牺牲;邱旦史,在巡边路上遭遇野兽袭击,英勇献身;于建辉,在建设独龙江公路时,不幸被落石砸中……他们的墓碑中,有6座是衣冠冢,部分英烈甚至没有留下完整的照片。展厅中,两张通过战友和家人描述手绘的烈士画像格外醒目。其中一位是齐当此,他的遗孀至今仍居住在独龙江乡,长孙子齐顺勇在中考时,考出了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在爷爷墓前完成入团仪式,许下“成为移民管理警察”的愿望,让红色精神在新一代中延续。
民警讲解展担当,戍边历史映忠诚
在这个教育基地,讲解员是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一名民警——郑森镨。他坚定地说:“干革命不讲条件,保边疆为国献身。”独龙江边境派出所70余年的戍边史,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自1952年建所至今,一代代戍边人秉持“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的精神,在雪域边关书写忠诚。展厅中,老照片里独木天梯、竹篾溜索所呈现的原始生活,与如今独龙族整族脱贫、家家户户挂国旗的新貌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见证着党领导下边疆的巨变。
党建创新显成效,警民共治暖人心
在巴坡村,教育基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基层党建的实践阵地。独龙江乡巴坡村党总支与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本部党总支、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本部党总支、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党支部、独龙江交警中队党支部推出独龙江畔“党旗红”警企村共创“枫警美”党建品牌,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枫桥经验展厅”,一幅幅照片记录着警民共治的温暖场景。组建“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队,选取老党员、老支书、老教师等7类人员,通过常态化走访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依托巴坡、马库警务室建立“暖心红色驿站”,为群众和游客提供免费充电、雨伞、开水等便利;推行“免费证件照”“六个一亲情定式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19年,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获评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其“六边共联·同心守护”联创联建品牌更在全省推广。
教育基地成热点,红色文化润边陲
如今,巴坡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和党政机关、学校的实践教育基地。在历史沿革展厅,旧时独龙族“刀耕火种”的老照片与现代脱贫成就形成强烈反差;普法教育实践基地里,“火塘夜话”“双语普法”等品牌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马库警民小学的碑文,则记录着官兵为独龙族孩子搭建教室、选派战士任教的往事。
虽然宣传小分队在巴坡村只是短暂停留,但这里的一切却给众人留下了震撼心灵的印象。从烈士长眠的陵园到警民共治的乡村,巴坡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历史为脉络、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根本,书写着新时代边疆的奋进篇章。离开巴坡村时,展览大厅背面墙上那句“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更是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前行。
云南网通讯员 洪文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