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文化馆委托,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采集团队赴景洪市开展民族传统技艺数字化采集工作。截至2025年9月28日,采集团队已经系统性地记录了基诺大鼓制作技艺、基诺族服饰、景洪市包烧制作技艺、傣族孔明灯制作技艺、傣族孔雀宴等多项民族传统技艺项目。
在景洪市文化馆的协助下,采集团队前往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中心,开展了针对基诺族阿细、阿哈、乌优等多个支系的代表性服饰的系统性补充采集工作。此次采集不仅详细记录了各支系服饰在形制、纹样、配饰及穿着方式等方面的具体特征,也进一步丰富了团队在基诺族服饰文化方面的数字资源。
本次补充采集工作,与团队此前在景洪市巴来下寨所进行的基诺服饰制作技艺采集工作相衔接。此前已全面记录了基诺族传统服饰从纺线、植物染色到织布制作的全流程技艺,而本次工作则侧重于对各支系成衣实物的精细化信息采集。这一系列针对基诺族服饰的采集工作,从“制作工艺”与“服饰成品”两个关键维度切入,标志着团队已成功构建起一个覆盖基诺大鼓制作技艺、基诺服饰制作技艺以及多支系代表性服饰实物的完整数字化档案库。
9月18日至19日上午,采集团队转场至景洪市嘎洒街道曼勐村,对傣族传统孔明灯制作技艺进行了全程记录。岩香罕带领徒弟展示了从选材、制作骨架到裱糊、组装的全套制作工艺,最终制成的孔明灯直径达2米,高5~6米,其巨大的灯体需多人协作方能扶稳升空。此次采集不仅详细记录了孔明灯的完整制作技艺,更凸显了其在傣历新年、开门节等节庆中承载美好祝愿的文化意义。团队通过数字采集工作,为这项傣族传统技艺建立了高质量数字档案,为后续传统技艺研究、传承与推广保存了关键资料。
9月19日下午,采集团队抵达勐罕镇橄榄坝傣族园曼春满村,在现场对傣族传统孔雀宴的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性的数字化记录。此次记录重点关注孔雀宴的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在岩空恩的全程演示下,团队有序展开多角度高清摄像与微距特写拍摄,完整涵盖了从食材遴选、传统烹制到最终摆盘造型的全套工序。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采集的孔雀宴制作技艺与团队此前完成的景洪市包烧制作技艺数字化记录形成了有机衔接。包烧作为当地饮食文化的核心烹饪技法之一,其将食材用芭蕉叶包裹后炭火焙熟的工艺,完美体现了“取之自然,烹于自然”的饮食哲学。本次采集凸显了在地饮食文化的技艺精髓与审美意蕴。
本次景洪市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数字化采集工作,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真实、全面且系统地记录了多项民族传统技艺项目的展演流程与制作细节,有效保留了技艺诀窍与现场实践状态。采集获得的高质量数字化资源,将纳入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数字资源库,为后续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与可持续传承提供坚实基础。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亦通过此次实践,持续探索科技与文化保护的深度融合路径,此次采集工作也为其他民族传统技艺项目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云南网记者 林云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