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力天路”书写协同发展新篇
广州日报评论员 连海平
跨越五千里,世界屋脊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牵手。9月16日,备受瞩目的藏粤直流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来自青藏高原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将从西藏察瓦龙出发,翻雪山、穿峡谷,直到广东珠三角,送到岭南的“世界工厂”。
藏粤直流工程不仅是一条接连东西的“电力动脉”,更是一条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澎湃动力的“能量通道”。根据规划,配套电源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提升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3.8个百分点,为广州、深圳两座超大城市各增加供电能力500万千瓦,为“再造一个新广东”、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提供强大的绿电支撑。
超高海拔——作为西藏清洁电力送出的首条多端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藏粤直流工程全线近90%为山地、30%为高山大岭;超远距离——输电线路全长约2681公里,自西向东跨越西藏、云南、广西、广东四省区;超大容量——额定输电容量为1000万千瓦,超过昆柳龙直流工程。藏粤直流工程堪称“三超”工程,每一个“超”字都意味着向上突破、向高攀登、向新而行。
“三超”工程建设,不仅需要超人的胆识,还要有超前的技术。
面临4300米超高海拔直流输电新技术研发与成套新装备研制等世界级挑战,藏粤直流工程既要闯过地理意义上的无人区,还要突破技术创新上的“无人区”。除了通过自主研制适用于超高海拔工程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大容量换流阀、能量自平衡换流阀、多端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等全套特高压核心装备,还在建设运维全过程中全面推广“机器代人”,实现数字工程与实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移交,将工程打造为国际一流的数字化标杆,从根本上解决无人区运维难的世界性挑战。每一次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都是对这一领域的一次探索与革新,并为下一次出发垫高起点。中国特高压技术历经数十年攻关,从落后西方到全球领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超”工程建设,其重大意义并不局限于技术创新。
看产业促进。带动上下游产业增长:工程总投资约532亿元,配套“水风光一体化”电源基地投资超过1500亿元,可有力带动一系列上下游装备、施工产业增长,高峰期预计将带动直接就业10万余人。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将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绿色高端型”转型。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工程不仅将有力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大湾区亦是如此。小迳±800千伏换流站是藏粤直流工程的重要枢纽,花都区锚定光伏、储能、氢能三个万亿级产业新赛道,规划超10平方公里的大湾区“绿能谷”产业平台,旨在打通新能源全产业链条,推动本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看协同发展。西藏作为我国的战略性能源基地,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丰富,而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用电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藏粤直流工程将西藏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广东,将进一步推动全国能源资源优化布局跨入“全国一盘棋”新阶段。与此同时,双方在生产力布局、能源供需、绿色发展方面的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将有力促进东西部高质量协同发展,书写粤藏合作新篇章。
“三超”工程,要保证超级质量。藏粤直流工程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各方务必以最高标准、最优质量、最快速度,把它打造成质量工程、精品工程、示范工程。(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