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入戏》:走进“人戏合一”的生命状态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10:24:00  来源: 文艺报

原标题:《入戏》:走进“人戏合一”的生命状态

《入戏》的编辑过程,于我而言,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最初拿到书稿时,我并未预料到这些文字会如此沉重,又如此光亮。彭林刚老师的笔触朴实克制,却像一扇缓缓推开的门,门后是中国戏曲人最真实的人生——那些不被观众看到的汗水、泪水,以及长期坚守中的孤独与执着。

这本书的书名最初并不叫《入戏》,而是叫《梨园拾翠》。这个名字典雅质朴,带着纯粹的传统戏曲韵味,但在与彭林刚老师的反复沟通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梨园拾翠”在典雅之余略感疏离,对于不太了解戏曲的读者而言,难免存在距离感。而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打磨中,我们达成共识:这本书真正打动人的,是戏曲艺术家们如何走上戏曲舞台,又怎样将生命融入戏曲艺术。所谓“入戏”,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人戏合一”的生命状态——将血肉之躯融入千年程式,在戏曲严格的规范里绽放个人的生命光彩。另一方面,以“入戏”为书名,也是戏曲艺术对所有读者的邀请,邀请他们走进戏曲艺术家的人生,走进广阔的戏曲天地。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但在当下,它常被贴上“传统”与“古老”的标签,成了一种“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很多人知道京剧、昆曲,却少有机会走进剧院、听懂唱腔、看懂身段。戏曲演员的生存状态,戏曲本身的传承困境与艺术价值,往往被淹没在喧嚣的文化市场中。

《入戏》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书中记录的艺术家,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然离世。他们亲历过戏曲的辉煌,也无奈见证了戏曲艺术在新兴文化潮流中式微。他们的艺术成就与精神财富,若无人记录,很可能随时间悄然消逝。彭林刚老师通过一篇篇深情的散文,保存了他们的艺术片段,还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照片。受限于过去的影像技术,这些照片或许不够清晰,或许已然褪色,却无不承载着一段珍贵的记忆,更定格了他们的精神肖像。从这一层面讲,本书既是一次抢救性的写作,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守望。

《入戏》没有太多戏曲专业词汇,也不是严肃的戏曲名家传记集。它更像一本“戏曲人写戏曲人”的私人笔记,带着日常的温度,充盈着个人的情感。正因为离得近,才更显真实,更能动人。这显然得益于作者彭林刚的多重身份,他幼时在戏校生活,与众多戏曲演员都有交流与交往。作为京昆艺术的表演者与戏剧研究者,他既能深入艺术内部,理解表演的细节与难度,又能跳出舞台,看到艺术家作为“人”的完整面貌。

书中50多篇回忆散文,没有一篇是冷冰冰的资料堆砌。比如,作者向张继青请教《琴挑》时,张继青提前备好工尺谱,逐字逐句细抠唱腔,竟忘了炉子上煮着的毛豆,直到烧干才发觉;向江新蓉老师讨教《春闺梦》,江新蓉对每个身段、每段唱腔都细致讲解、务求讲透;黄孝慈在医院病榻上,生命最后时日仍坚持要把《红菱艳》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作者数十年追随、记录、书写,走近戏曲艺术家的生活,感受他们对戏曲的真挚情感,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融入日常描摹中。这种写作,是对戏曲艺术最真诚的致敬,让读者看到:戏曲不只是唱念做打,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一种文化的传承。

戏曲表演艺术家常说“戏比天大”。在作者笔下,尤其是老一辈戏曲演员,他们的一生既经历过戏曲艺术的高潮,也熬过特殊时期的低谷,却始终秉持对戏曲最深沉的热爱,最终迎来戏曲的复苏。他们的人生随时代起落沉浮,与戏曲命运相融,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无论舞台上何等光彩夺目,与整个人生相比,那光芒终究转瞬即逝,台下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功,却很少为人知晓。《入戏》最珍贵的一点,正是将这些“看不见”的部分呈现了出来。老一辈戏曲演员大多出身贫苦,学艺道路布满坎坷。如书中写到扬剧第一代女演员、传奇人物金运贵,在命运多次打击下依然创造出独特唱腔的坚韧。作者不回避她们的苦难,更着力突出那份坚韧与力量。这样的笔调,不像是在写“艺术家”,更像是在写“人”:一群把生命献给戏的人,一群在命运中抗争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正是精神力量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写到的一些戏曲艺术家并非大众熟知的“明星”,甚至在某些地方剧种里,他们只是“圈内人”才知晓的名字。比如剧作家袁振奇、琴师张玉成等,正是这些身居幕后的人,为戏曲艺术奋斗了一生,也正是他们,撑起了中国戏曲的半壁江山。他们与舞台上那些璀璨夺目的角儿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当代图景。

如果你是戏迷,会从中找到熟悉的名字与感动;如果你对戏曲陌生,或许会因它而愿意走进剧场看一场戏。《入戏》并非专为戏迷而写,它更像一本关于“热爱”与“坚持”的人生笔记,记录着一群真实的人,如何用一生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这样的故事,值得每个人读一读。(牟盛洁)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