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青年之思回应“当代舞”之问
在近期举行的2025SIDCT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的主旨论坛中,编导田湉抛出了一个问题:她此次带来的作品《俑Ⅲ》,延续了中国古代舞俑的意象主题,不仅带有中国汉唐舞蹈的身体符号,更有强烈的个人美学风格。但是,它是当代舞吗?抑或是中国舞?汉唐舞?古典舞?现代舞?
在国际语境中,“当代舞”是开放的当下实践;而在国内语境下,“当代舞”一词因历史维度被多种意义所影响,既泛指此刻发生的舞蹈,又混杂现代舞、军旅传统及革命叙事等成分。这使得一个作品的身份变得复杂,从而引出“导演说了也不算”的迷思。
诚然,从学科的角度看舞蹈,是复杂的。而这些复杂的问题以“当代舞”的名义,竟协同而调和地呈现在整个“双年展”的过程中,使原本敏感尖锐的冲突借着一个个作品,转化为令人惊喜的闪光点。拿《俑Ⅲ》的演出效果来说,中国舞俑鲜明的文化符号,配合俏丽的服装设计与未来感的舞台效果,成为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与想象。即兴片段中,偶然挑选的一位国外观众,上台与身着汉代服饰的男舞者作揖共舞,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最好的舞蹈实践。
这无疑是对问题最好的回应。无论北京还是上海,无论传统还是当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无论知名还是无名——当代舞,只不过就是你和我,通过舞蹈的方式,表达着当下人类共有的情感。
当代青年舞蹈创作趋势:寻找可被重塑的自我
和田湉一样,国内青年编导们正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以风格多样的作品,给出“何为当代舞”的答案,并经由SIDCT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这一平台,将他们的前沿创造力和多元艺术活力,展示给观众,也展示给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重量级艺术节、剧院总监、制作人,有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纵览本届“双年展”所呈现的一系列作品,几无风格重复之作。
主舞台展演中,《尤物公园》延续了编导宋欣欣用舞蹈慰藉大众的同理心。她抓住大多数人不曾留意的敏感,把它们敞开、撕碎,然后潇洒地向前。《萨蒂之名·春之祭》呈现了谢欣作为女性的多面,有时如水般柔和,有时又如火般果敢。一柔一刚,恰如台上乐手与舞者的呼吸相契,演奏与舞蹈的天然融合。《神曲》用极致重复呈现出秩序与庄严,《少数》中身体如异形般冷漠而又怪诞,《浅笑》用雕塑质感的身体呈现出“拈花笑佛”般的安然。
《民间的舞蹈》的编导郭睿借着学院派民间舞的学习背景提出他的疑问:民间舞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作为某一个具体少数民族的舞者来说,民间舞是假定的,还是真实的?作为民间舞的风格性来说,它是刻板的,还是自由的?《隐匿的风景》呈现了现实与诗意的对峙,用身体展现社会的异化与进化,客观的物在舞台上产生出觉知和意义,人不再是常规的人,物也不再是常规的物。
收尾作品《蝴蝶岛》,有意制造了生活和表演、真实与虚拟、现代与怀旧的冲突。户外表演中,大剧场的喷泉旁边卧了一条美人鱼,藐视世俗却手拿咖啡,显示一种荒谬。一位女舞者拿着《包公断案》踱步诵读,状态亦真亦假。有个女孩拿着她的iPad来为笔者作画,但最后却呈现了一张美少女战士的图片,笔者条件反射般的“哇塞”之后,却停留在怀疑中:“你画的并不是我。”这种表演的出离和观众的冷静,究竟谁是真实,谁是假定?没有标准可以判断。而这种反思与荒诞,几乎贯穿整个《蝴蝶岛》的表演。
由此,当代青年编导们借着“当代舞”的名义,向世界抛出疑问。当代舞,是可被定义的舞种,还是日常身体的律动?当代舞,究竟是先锋还是叛逆,抑或平凡生命的呐喊?当代舞,应该属于剧场,美术馆,还是街头?当代舞,应该来自民间、传统,还是当下?
勇于质疑、敏于提问、敢于自答,青年编导各执视角,拆解传统,质问当下,预演未来,以大胆、锋利而自信的姿态,勾勒出当代青年舞蹈创作的总体趋势。
当代青年舞蹈艺术态度:直面当下与文化主权
与电影、音乐剧等领域的商业运作相比,舞蹈的制作体系与市场运营尚未成熟。尤其是对于青年创作者而言,市场资源、观众认知,均有限制。纵然热爱能抵万难,但在现实面前,艺术的坚守不免萦绕着迟疑与惶惑。
艺术成长的阵痛在所难免。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商业机制的混沌,也意味着青年编导可以不拘泥于流水线式的固有范式,以粗粝的艺术感觉与生命能量去探寻更为多元与创新的身体表达可能性。而现实的顿挫,亦可驱使青年艺术家们更为敏锐地去感知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困境与思考,在艺术表达与观众共鸣之间建起桥梁。
在本届“双年展”中,无论是完整的舞台作品,还是片段展示所呈现的“惊鸿一瞥”,都能清晰捕捉到当下国内青年编导试图展现年轻人所思所想,从对自我身份的困惑与和解,到对女性符号的凝视与重塑,再到对传统的再造、对规范的质疑等等。我们欣慰地看到,青年舞者身体中所流淌出的“当代舞之问”,不只关于题材、舞蹈语汇,更包括他们所关切的当代问题,他们看待世界的当代视角与跨界思维下的当代探索。这些作品共同拼出一幅“身体—现实—想象”的舞蹈生态地图,展现了当代青年通过舞蹈所进行的传统再造与现实反思。
更令人欣喜的是,当代中国的青年编导们在当代舞领域的多元探索,不仅拓展了身体表达的艺术边界,同时也建构起一套属于当代中国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不管是在艺术作品中的勇于表达,抑或在面对国际嘉宾时的从容对话,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们所展现出来的果敢自信,都足以让世界感受到当下中国的艺术活力与文化自信。透过他们在身体表达上的实践,直面了中西方舞蹈文化的错位与误读,化解了中西方舞蹈关于语言雷同的尴尬,充分论证了当代的身体不应该停留于对西方范式的依赖,而应构建具有本土特质的身体语汇与文化表达。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舞的多元包容,也已跃升为中国文化外交的“柔性名片”。当代青年舞者以赤诚之心投身时代,借自由起舞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宣示对舞蹈无可退让的坚守。
如是海,潮声不息;如是火,焰光长燃。本届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以“薪火”为主题,隐喻舞蹈如文明初启的星火,以及变革重生的力量。而上海,融合了海的开放与火的炽热,正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舞发展最肥沃的实验场。
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出自己的故事,挖掘最具潜力的作品,向世界传播具有中国特质的当代舞作品。借着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的平台,无形之中将全世界的舞蹈力量聚在了一起。
蝴蝶已振翅,余下只需静候回响。(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