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归队》:用真实书写抗战传奇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10:24:00  来源: 大众日报

原标题:《归队》:用真实书写抗战传奇

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播正确的抗战史观,离不开优秀的文艺作品。近期热映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归队》,以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为背景,讲述了一支抗联小队历经惨烈战斗队员纷纷失散后,在排长“老山东”的带领下,克服艰难险阻后重新集结在一起,重返东北抗日战场的传奇故事。作品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在聚焦抗战主线的同时,还将视角扩展到小人物投身抗战的经历上,呈现多维度的真实。

尊重历史是抗战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如何在坚持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作出能够吸引观众的优秀作品,则是创作者始终要思考的命题。

《归队》建构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完整图景。作品以“老山东”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小队为线索,串联起从1931年到1945年的十四年完整抗战历史。

《归队》完善了一条真实的东北抗联坚持抗战的历史脉络。该剧把抗战主线和与之相关的分线组接在一起,从而提升了抗联故事的真实性与传奇性。在勾勒完整抗联抗战历史全景的同时,重点展现了1940年因日军围剿东北抗联活动遭受重大挫折和困难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将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的杨靖宇将军的牺牲,与剧中情节联系在一起。另外,剧中“老山东”带领仅存的人员渡过黑龙江到达苏联的故事线,既符合史实,更是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扩展了抗战影视剧的史学视野,提升了抗战剧的史观高度。

一部能够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历经岁月淘洗也会熠熠生辉。《归队》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这离不开其成功塑造了“老山东”、高云虎、万福庆、“小白马”等一批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

《归队》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剧中角色不仅是抗联战士,也是父亲、儿子、兄弟,展现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丰富性。比如“老山东”回到家后,看到被日军砍掉一条腿的儿子,满怀愧疚地为儿子做了一副假肢,父子二人的感情也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升温。“老山东”重返抗联的时候,儿子终于喊出一声“爹”,“老山东”没有回头却满眼泪水地踏上征程。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真实。

《归队》塑造了一批有情有义的人。如何塑造出性格迥异且特色鲜明的人物,一直是群像剧的创作难题,《归队》着力塑造了一批有情有义的小人物。除了作为主角的抗联战士之外,剧中对配角形象的雕琢让人眼前一亮。比如经营夜来好饭馆的老板娘“大阔枝”,其身上既有立足乱世的圆滑智慧,又有着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干脆爽快,她与抗联战士石云虎的感情线索虽着墨不多,却非常动人。再如送三个儿子参军的“老驴子”,仅以一句“做狗容易做人难,咱要活出中国人的骨气来”,就直击观众心灵。

《归队》塑造了一批有泪有笑的人。剧中抗联队员高云虎与田福庆相爱相杀,为观众带来不少欢乐。剧中二人产生分歧时,田福庆一句“我走我的阳关道,你睡你的热炕头”,让幽默效果拉满。出身土匪、后加入抗联的“小白马”,更是以无脑爱妻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还有战士田小贵,为了让其父亲出钱抗日,与“小白马”上演了一出土匪抢劫的双簧。这些人物面临生离死别时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意,又令观众感动不已。剧中“小白马”的牺牲,着实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制作层面的真实对抗战剧而言尤为重要,只有在制作层面达到高度真实,才能保证其他层面的真实达到预期效果。

场景的真实提高了故事冲击力。要塑造一支活跃在白山黑水间的抗日武装,必须要有东北空间的真实呈现。《归队》在吉林长白山地区进行实地拍摄,东北的大森林、黑土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抗联队员骑马穿行在冰天雪地的场景,采用实地实景拍摄,雪原上抗联队员策马驰骋的画面,充满了英雄之气,令人印象深刻。在各种虚拟制片技术、AIGC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归队》坚持实景拍摄的做法尤其可贵。

细节的真实增强了故事说服力。《归队》在诸多细节上都做到了高度真实。比如演员的肤色、牙齿,高度契合当时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该剧在表现人物牺牲时,同样非常贴近战争现实。

艺术的真实赋予了故事感染力。恰到好处的艺术加工,不仅不会影响抗战剧的真实性,反而为其平添一份传奇色彩。《归队》的镜头表现力大大提高。比如剧中沈德远拖着受伤的抗联队员跋涉在森林之中,画面中一缕明媚的阳光洒落在抗联队员身上,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奇观,为观众形象地展现了抗战传奇的视觉图景。“老驴子”送三个儿子入抗联时,摄像以一盏煤油灯为前景,仰拍父子四人围在一起喝壮行酒的画面。这样的镜头设计,将质朴的农民塑造成令人敬仰的英雄,配合着激昂的旋律,整个段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实现真实性与传奇性的有机统一,是抗战剧迈向更高制作水平的关键。片面强调真实性的作品,往往观赏性不足,而过度强调传奇性的作品,则因违背历史,早已遭到观众唾弃。这种创作上的两难,实际上是当前创作领域对真实与传奇的内涵与关系缺乏深刻认识所致。其实,真实性与传奇性二者之间并不冲突,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已将真实与传奇牢牢地熔铸在一起,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用不尽的素材。不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更新创作思维,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可以不断实现新突破。(陈亮 李攀)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