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讲科普、教艺术,村里的暑假收获多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06:41:00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讲科普、教艺术,村里的暑假收获多(文化中国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左图:白马花田国际乡村创客营地的课堂。李敏萍 摄 右图:吴坪小学的科普课堂。记者 宋朝军 摄

在乡村带领孩子们开展戏剧工作坊,是一种什么体验?放假中的村小,科普课堂为啥挤满了人?暑期,又一批高校学子走进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或用所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好奇心,或在乡村播撒艺术美育的种子,锻炼助农兴农的本领……我们约请两名参与乡村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讲述这个暑假的付出与收获。

——编者

兰州大学“绿希行者”公益支教团负责人李骏杰:

把科学的“钥匙”递给孩子

把土豆淀粉调成浓浆,形成的非牛顿流体为什么用力一拳打不穿?固定支点牵引的小球来回摆动,为什么摆动高度越来越低?两个纸杯穿上棉线,为何能成为简易电话?

今年暑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我和9名同学组成的兰州大学“绿希行者”公益支教团,来到吴坪小学开展科普支教活动。12天里,我们和20名小学生一起探索这些科学问题的答案。

2010年,“绿希行者”公益支教行动启动。多年来,这一行动从普及环保知识拓展至科普服务。超过300人次的大学生加入了支教团,为1000多名中小学生送去科普课程。

吴坪小学位于康乐县虎关乡吴坪村,这些年学校软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园干净整洁、教室宽敞明亮,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高质量的科学课,是现在师生们盼望的。

支教团成员来自兰州大学法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等7个学院,可以教授的科普内容覆盖面广,包括地理地质、物理化学实验、医疗卫生等。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科普要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我们把支教主题确定为“在看见的路上”,用实验、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更细致地观察日常现象,进而理解常见却不易懂的科学原理。每天上午3节课,下午2节课,刚开始,一些孩子还比较腼腆,后来,孩子们不仅主动回答问题,还积极动手做实验。

正向反馈越来越多,我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每次主讲人上课,团队其他成员就在教室后排观摩,记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提问不要太泛、课堂中学术名词少一些、仪态再大方一些……成员列出了给孩子们做科普的要点。每天课程结束后,大家还会集体备课,共同讨论“疑难杂症”。往往开始备课时天还没黑,讨论完窗外已经星光点点。12天里,我们同吃同住,集体备课、买菜做饭、乡间散步,不仅增进了情谊,也提升了授课水平。

青苇、山桃……支教团里,大家以植物作为自己的“别名”。面对孩子,我们会细细解释由来,以植物为名,这既是生物科普的一部分,也寄寓我们对孩子们蓬勃成长、积极向上的美好祝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虽然支教时间有限,但我们从孩子们眼中看到了更旺盛的求知欲。我相信,一次科普就像一把“钥匙”,当我们把“钥匙”递给孩子,他们就有了更多打开梦想之门的可能。(记者 宋朝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马艺粼:

将美的“种子”播进心田

我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今年,我第二次来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白马花田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和同学们一起,给孩子们开设艺术课堂,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很有成就感。

3年前,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管理”课堂上,参与艺术乡建的教师来授课。在村里开展公益支教、改造整村景观……艺术乡建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用艺术连接乡村、以美育感染孩子,这颗种子悄然落入我的心田。

去年暑期,我有机会参与这个项目,成为一名支教老师,美育的种子从心田“移栽”到乡村沃野。课堂旨在通过公益美育的方式,开展高校与乡村、学术与实践互动的乡村建设实践活动,助力乡村青少年成长。今年,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14所高校的志愿者,再次来到宣汉县。大家怀揣着同一个目标:在乡村孩子心中播撒艺术的种子。

今年的课堂采用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带给乡村孩子更好的学习体验。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不超过5人,有一名主讲老师配多名助教。课堂内容以《绿野仙踪》为灵感,师生一起共创白马花田的故事《花田仙踪》。

让艺术浸润心田,不只在课堂上,还有各种艺术工坊。戏剧文本工作坊里,孩子们创造出“花田小白”“胆小狮”等角色,讲述花田故事;戏剧创排工作坊里,孩子们分成演出组、制作组、展览组,尝试首次策展;美育手工工作坊中,志愿者带孩子们探索飞行器奥秘、讲解望远镜原理、学习编织技艺……

“这个是不是不好看?”一次,很少与老师交流的学生付琦耀,拿出用黏土捏成的小雪人主动开口。我对他说:“艺术不问美丑,更重要的在于是否表达了真实的自己。”他掌心的雪人成了我们谈心的切入点。活动结束前,付琦耀还送给我一首诗。

守望花开,继续前行。有人说,活动短短15天,能改变什么?15天或许不长,但我们的坚持正在逐渐培厚乡村艺术的土壤。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种子,总有开花收获的一天。这颗种子会陪伴他们成长,也激励我以艺术教育服务更多人,让更多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记者 宋豪新)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