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滇南器乐 | 彝族烟盒:世界上最小的“鼓”
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烟盒舞所用的“烟盒”外观精巧,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鼓”。
烟盒原本是人们用来装烟丝的一种盒子,呈圆形,雌雄两半,可分可合。跳舞时只需将雌雄两半分开,左右手各扣上一个,用中指卡住外壳,食指与大拇指配合在盒内敲击,烟盒便会发出清脆的“哒哒”声。
制作烟盒需选用3年以上的冬竹,这样的竹子做出的烟盒弹奏起来声音更加清脆。制作时,首先把冬竹削成薄片,然后用熬制的牛皮胶黏合。待晾晒干透后把多余材料修剪,剃掉毛刺并打磨光滑,再用准备好的竹条包边,同时用绳子将外围固定,用砂纸打磨平整并均匀上漆,随后再次晾晒。最后在包边处抹上牛皮胶,黏合上金色飘穗,便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
因弹奏烟盒发出的声响可以在舞蹈过程中统一节奏,增添气氛,于是彝族群众就用它代替传统的伴奏乐器——鼓,烟盒舞也因此而得名。彝族烟盒舞有200多套复杂动作,需调动头、脚、身、手、腰等部位,或两人舞,或三人舞,或群舞,节奏明快,爆发力强,极富参与性和感染力。
如今,彝族烟盒舞不仅是石屏县一张亮眼的名片,更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里,不论年龄、不分性别,彝族群众都喜欢跳烟盒舞。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龙朋镇桃园村委会民间艺人施万恒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烟盒舞代表性传承人。而烟盒,也随着烟盒舞的盛行,走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