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艺精品 >> 正文
云南非遗纪录片《阿哲守经人》斩获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最佳短片推荐影片”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05日 09:27:20  来源: 云南网

  2025年6月3日,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二届非遗影像展映”活动中,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云南喜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阿哲守经人》,从全国500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短片推荐影片”奖,成为此次活动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短片作品。


《阿哲守经人》导演陈靖南参加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圆桌论坛

  《阿哲守经人》以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炳林传承“彝族阿哲毕摩经”为叙事主线,采用纪实拍摄手法,深度展现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脉络。影片聚焦石炳林的日常,将毕摩文化中融合的哲学、医学、天文等多元知识体系娓娓道来,生动诠释了这一古老文化载体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值得关注的是,石炳林所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巡检司镇麦塘彝族阿哲聚居村寨,距云南旅居村弥勒市西一镇租舍村、弥勒市西三镇花口村约80公里,这里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生态。


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传承人石炳林记录海报

  评委会高度评价该片:用影像揭示了一种古老的精神传统如何在剧烈变迁的社会中生生不息,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根源的探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朱靖江指出,纪录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长期的生活观察与丰富的仪式场景记录,呈现了毕摩群体在延续传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及抚慰民众心灵等方面的贡献,揭示了古老文化的时代传承密码。


《阿哲守经人》荣获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最佳短片推荐影片”颁奖现场

  云南喜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影片导演陈靖南介绍,主创团队历时数月深入麦塘村,完整记录了《祭龙》《祈福消灾》等传统仪式全过程。“我们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见彝族阿哲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守经人’的坚守被时代看见。”陈靖南表示,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当地村民的信任与配合,而这份信任源于团队对文化的敬畏——拍摄期间,团队全程尊重传统仪式的完整性,不干预、不摆拍,最终得以捕捉到毕摩文化最本真的模样。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影片学术专员巴胜超指出,影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激活。“当镜头对准石炳林老人逐字校对经卷的细节,当祭祀仪式中彝族民众集体吟诵的声音穿透屏幕,观众能感受到文化血脉的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密码。”他认为,《阿哲守经人》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以影像为媒,让“藏在深闺”的文化遗产走向大众,既是对传承人的致敬,更是对年轻一代的文化启蒙。


《阿哲守经人》导演陈靖南参加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圆桌论坛交流与对话

  事实上,这部影片仅是云南非遗保护“影像叙事”的缩影。自2023年启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以来,云南已通过数字化手段为101名传承人建立“数字档案”,记录成果包括100部技艺传承片、100部口述片、100部综述片和10卷本《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我们不仅要留存文化的‘昨日记忆’,更要激活传承的‘今日动能’!”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一级调研员念华昆发出诚挚邀约:观众以《阿哲守经人》为引,循着“跟着纪录片去旅行”的独特脉络,探访麦塘村、租舍村、花口村等非遗原生地与旅居地,在沉浸式体验中见证文化传承从“静态档案”跃动为“活态诗篇”,共同打通“记录—传播—传承新生”的立体脉络!

  从深山村寨到国际影展,《阿哲守经人》的镜头既对准了一位七旬毕摩的守经人生,也照见了云南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当影像成为文化根系与现代文明的接驳点,那些在时光中沉淀的智慧,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云南网通讯员 赵颖

责任编辑:翟芯冉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