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纪录片《如何找到图灵》播出 以“跨次元”表达解码科学硬核知识秒变“社交货币”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09:47:00  来源: 文汇报

原标题:纪录片《如何找到图灵》播出 以“跨次元”表达解码科学硬核知识秒变“社交货币”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的精神土壤,而文化在培养人们求知、探索与好奇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普及信息学与人工智能的科学纪录片《如何找到图灵》近日播出,引发广泛关注。该片突破传统纪录片“线性叙事+实景拍摄”模式,以“ACG视觉体系”(动画、漫画、游戏)为语言,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历史影像、喜剧化叙事解构科学权威,打造“硬核知识软传播”新标杆,在年轻观众中掀起“科学解谜”热潮。

《如何找到图灵》共六集,每集25分钟,将高冷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图示化思维游戏,解码了人类信息文明史背后,天马行空的科学家“大脑”。契合Z世代的喜好,全片采用纸质漫画、8bit像素风、RPG游戏场景等多元画风,结合AI技术让甲骨文“动”成表情包、古埃及壁画“跳”起街舞、秦始皇批阅奏章的场景化身“古代职场Vlog”。这种“跨次元”表达,将图灵机原理转化为“解谜游戏”,将香农信息论具象为“杂耍表演”,使晦涩理论秒变“社交货币”。

“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冒险日记。”这是“科学家很忙”系列IP总导演李金炜的一贯理念。作为该系列的第六部作品,《如何找到图灵》更进一步,通过喜剧演员的夸张演绎,将信息文明史重构为“闯关游戏”:原始人用结绳记事“通关”数学启蒙,巴贝奇与埃达的“科技CP”上演维多利亚时代“极客爱情”,图灵与冯·诺依曼的跨时空“代码对话”则暗藏现代计算机的基因密码。

将历史人物还原为“人设鲜活”的个体,是《如何找到图灵》的一大亮点。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短视频鼻祖”,秦始皇吐槽“批奏章比996还累”,图灵因蓬头垢面被调侃“仿佛刚被论文榨干”。这些“反差萌”设计,搭配“硬核冷知识”——如易经八卦暗含二进制雏形、走马灯原理催生电影技术——让观众在捧腹中重新认知:科学史并非天才的孤独远征,而是人类集体智慧的“接力赛”。

“我们刻意保留‘间离效果’,为观众留出更多记忆和思考的‘空白’。”编剧团队透露,片中大量使用打破“第四面墙”手法:当讲述巴贝奇差分机时,屏幕突然弹出“若他生在当代,必是B站科技区UP主”的弹幕;在解释甲骨文发现时,画面切至“若秦始皇不拉肚子,我们可能至今不知商朝存在”的脑洞。这种“跳脱式”叙事,既保留历史纵深感,又为观众预留思考空间。

在观看《如何找到图灵》时,不少观众能感受到一种张扬的文化自信。该纪录片以全球视角重审中国对信息文明的贡献:甲骨文作为最早“数据库”的雏形、走马灯启发现代动画技术、造纸术与印刷术推动知识普惠……片中,商朝巫师用龟甲占卜的场景,被AI技术“复活”为动态数据流;宋代“叶子戏”(纸牌前身)的博弈原理,则与现代计算机算法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科学无国界,但文明有根系。纪录片通过技术考古揭示:中国从未缺席人类信息革命——从结绳记事到二进制,从活字印刷到数字编码,中华文明始终是推动全球技术演进的关键力量。这种叙事,既是对中国智慧的致敬,也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业内人士指出,流量时代,知识不应成为孤岛。《如何找到图灵》通过“知识游戏化、历史潮玩化、科学家IP化”的探索,证明严肃内容与大众传播并非对立。从牛顿到图灵,从元素周期表到人工智能,该片以一场“科学狂欢节”证明:当知识卸下高冷面具,当历史走出故纸堆,科普便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任意门”。(记者 卫中)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