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一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评选出49部优秀作品,涵盖了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歌曲、图书、曲艺、舞蹈8个艺术门类,充分反映了两年来云南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新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和厚重的文艺成就抒写了云岭大地上的万千气象。
聚焦重大主题,凝聚团结奋斗力量
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文艺激发和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唱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嘹亮号角。
电影《绝地重生》以红军长征为背景,讲述了“四渡赤水”“扎西会议”“巧渡金沙江”等历史故事,真实还原了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绝地重生的历史情境。舞剧《锦绣如歌》将红色题材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巧妙融合,深情歌颂革命英雄主义浪漫情怀。电影《我本是高山》深入挖掘张桂梅校长崇高人物品质,塑造了一位鲜活立体、有情有爱的英模人物,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滇剧《忠诚》讲述了“公安楷模”“云岭楷模”张从顺、张子权父子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为国尽忠的故事。报告文学《阿佤法官鲍卫忠》全方位讲述鲍卫忠同志始终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珍视民族团结,并把最美好的青春和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人民司法事业的感人故事。这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价值引导力。
聚焦“三个定位”,讲好云南故事
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云南、站位全国,围绕国家战略、重大部署,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在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云南故事,让作品具有云南特色、全国标识,让云南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
话剧《澜沧水长》以史诗般的叙述方式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事件,让观众深刻感受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大型杂技剧《野象谷》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展现云南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深入诠释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老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滇剧《一湖春水》艺术化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电影《再见土拨鼠》讲述了两位藏族少年的救赎之旅,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人与自然、动物、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舞蹈《太平有象》《生命的摇篮》《雨林雨林》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景象,艺术化表达云南各民族朴素的自然观,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命运是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思想。
聚焦火热生活实践,记录奋进云南新姿态
新时代,云南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孕育了许多生动素材,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围绕云南山乡巨变,生动讲好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实践故事,从日常的平凡生活中窥见时代的波澜壮阔,全方位展示云南人民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电影《屋顶足球》讲述云南大山深处的村寨里的一支儿童足球队,在追梦途中,勇敢拼搏,最终逆风成长的故事,影片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纪录片《大谷地》历时三年拍摄,记录了蔡伍兄弟三人从打鸟人、砍树人到护鸟人、护林人的转变,讲述了傈僳族村庄“以鸟脱贫”的致富故事。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讲述了几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劳动者克服重重困难,追求幸福生活和音乐梦想的故事。小说《流淌火》深入诠释消防救援人员、扶贫干部与边防军人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精神品质,展现新时代人们火热的生活场景。歌曲《这是最好的时代》《曼恩时光》《阿细欢歌》全面展现了党领导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取得的成就,充分表达了云南各族人民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唱响了“永远跟党走”的时代旋律。
聚焦云南多元文化,描绘七彩云南新面貌
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在彩云之南这片红土地上,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生生不息。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云南文化资源富矿中寻找灵感、汲取营养,创造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纪录片《守艺人》以唯美细腻、充满诗情画意的史诗式纪录方式,全面呈现云南非遗文化,全网总阅读量达1080万,获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系列纪录片《美食令》通过拍摄云南少数民族的美食,呈现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延续和发展,展现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民族文化之美、生态文明之美。舞蹈《火塘》运用棕扇舞、猴子舞等舞种进行舞蹈编排,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哈巴”吟诵作为音乐节奏,讲述了哈尼族人民围绕在火塘边,听老者讲述着哈尼族“一心一意跟党走”的生动故事,获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节目。歌曲《有种生活叫云南》巧妙地融合孔雀的灵动、白鹇的优雅、火把节的热情、茶马古道的古韵以及茶与咖啡的香气等众多云南独有的自然与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云南的绚丽多彩,唤起了人们对这片神奇土地深深的向往与热爱。
聚焦创新表达,实现双效统一
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文艺形态发生巨大变革,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不断催生新的艺术类型。纵观本届获奖作品,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抓机遇、积极探索,全力以赴在题材、内容、形式、手段、媒介等方面创新表达,较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歌曲《海菜谣》根据彝族传统海菜腔的特殊唱法和核心旋律,通过童声合唱与原生态歌手合作演唱的改编创作,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与西方经典艺术手法的碰撞,是对民族民间音乐创新性传承保护,在海内外全网播放量近700万次,获广大网友好评点赞。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以独特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观众广泛喜爱,成为当代中国温暖现实主义题材、运用影视文艺盘活资源经济的标杆之作,相继在225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和网络平台播出,成为影视带动文旅发展的典型案例,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网络剧《拜托了,身体里的她》作为一部小成本网剧,在上映73天票房破3500万,在各大榜单中表现亮眼。网络小说《澹春山》入选新时代十年百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榜单,已入藏上海图书馆,翻译成泰文、越南文、韩文在当地上线。
好的创作土壤才能开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佳作频出的背后,是一套服务机制高效、创新态势良好的“生态系统”。近年来,云南主动作为,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在强化政策指引、创新服务机制方面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云南文艺创作生态持续向上、向好。
在顶层设计方面,2022年以来,以文化强省建设为目标,以“十大工程”为抓手,修订《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出台《云南艺术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省级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对外发布《云南文艺创作重大选题指南和面向全国作品征集启事》,用好用活“揭榜挂帅”“联合创作”等方式,对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最高给予800万元奖励,吸引全国文艺创作力量支持云南,激活云南文艺创作的“一池春水”。
云南文艺创作体制机制构建,不仅有宏观上把握政策决策的高度,更有微观上服务意识的温度。立足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创新性地开展了“艺术家第二居所”和“影视摄制服务”两项工作。“艺术家第二居所”,主要依托各地文化产业基地(设施),鼓励探索建立“文化基地+创意园区+人才高地”的模式,让外来文艺家在云南体验生活、采风创作。“影视摄制服务”方面,成立影视工作专班,建立云南影视取景地、影视企业、影视人才资源库,发布《云南影视拍摄服务指南》,打造“云南影视”智慧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质效,扩大“天然摄影棚”影响力。
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持续加强外部合作,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保利文化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在项目共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2022年以来,先后与7家“央字头”“国字头”机构合作,组织开展了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采风创作活动,有效助力省内外艺术家双向奔赴、跨界合作,创作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培训了一批本土骨干人才。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鲁迅文学院合作,举办“云南省舞台艺术编导高级研修班”“云南省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培育了90名云南省优秀青年作家、舞台艺术青年编导人才。
文化强省,是时代的呼唤,是全省人民的心声。文艺滇军正以更饱满的精神、更绚烂的笔墨、更充沛的创造力,坚定自信、扎根人民,在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上持续发力,推动云南文艺展现新气象、结出新硕果、开创新局面。
云南网通讯员 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