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云南民族博物馆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携手举办“馆校共建育新人,非遗铸牢代代传”课程体系建设研讨活动。此次活动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馆校深度合作,将非遗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教育,探索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活动首先以《探索永不消逝的银纹——乌铜走银技艺与藏品之美》为主题进行博物馆导赏,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们簇拥在精美的乌铜走银藏品周围,不仅认真聆听着讲解员关于乌铜走银技艺历史传承的介绍,还积极举手提问,展现出对这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现场氛围热烈,学生们的问题层出不穷,从技艺细节到文化内涵,讲解员都一一耐心解答,使学生们对乌铜走银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紧接着,围绕乌铜走银技艺,一场精心设计的课程展示拉开帷幕。该课程从非遗瑰宝的历史渊源、手工技艺的精湛绝伦、艺术精品的文化内涵、民族工艺的生存现状,以及非遗传承人的亲身讲述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非遗传承人刘清海老师的现场授课与手工体验,更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保护传承的责任感。
此外,学生们还积极参与了非遗体育运动,表演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烟盒舞,将非遗文化的体验推向了高潮。
随后召开的云南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体系建设研讨交流座谈会上,与会教师分享了小、中、高不同学段研学课程的实践经验,探讨了非遗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博物馆方详细介绍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体系结合的具体举措,强调了馆校合作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参会媒体代表也就数字化文博与研学结合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校长杨永在专访中表示,自2024年馆校合作开展以来,博物馆和学校双方通过构建研学课程体系、推动非遗进校园等举措,有效促进了民族教育的深化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合作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通过“四进”策略强化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此次活动标志着馆校合作在非遗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融合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精心设计的研学课程体系和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双方不仅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拓宽了渠道,也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与认同。
未来,云南民族博物馆与学校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搭建更多元、更深入的教育实践平台,不断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培养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和时代责任感的青少年贡献力量。
云南网记者 庄园 习元喜 通讯员 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