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艺精品 >> 正文
七彩文韵 |与时代共振——对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6日 11:04:00  来源: 云南网

  作者:马文静

  作为诞生在中国广袤文化沃土之上的民族民间舞,它的创作应该始终根植在民间的这片沃土之上。用舞蹈语言去反映美好的社会生活,去赞扬勤劳的人民。正因如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是我们艺术创作永远不会过时的指导理念,不管是过往,还是当下,它都是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遵循的创作原则。这样的创作理念使得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有源可循,有据可依,呈现出将舞蹈写在大地上的朴实风格。

  但在艺术创作时,还需将这些宝贵的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与升华,使之能够与时代同频,与时代共振。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谈一下我在艺术创作时如何对民间,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主题与立意的升华,使艺术作品能够更具时代性。

  “生命观”的认识与传递

  这种“生命观”的传达不仅仅是体现在“人”的身上,还存在于自然界的众多生命体之中。也只有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能将其赋予更为广泛的意义。我所创作的彝族女子独舞《蜻蜓》,荣获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单、双、三人舞比赛编导一等奖。这个作品的灵感就是对自然界中微小生命所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与韧性的感悟。我把这种在生活中的观察与体会,上升到艺术创作时的灵思,将生活感悟用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牛角舞》则是我依据彝族的信仰与云南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创作的舞蹈作品。在云南出土的古滇国文明的众多文物中,“牛”的形象随处可见,古滇人将“牛”视作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彝族村寨之中,“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去创作一部与“牛”相关联的彝族舞蹈作品的念头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在这部作品中,“牛角”的形象被放大,“牛角”的元素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演员手持的牛角道具,演员所组成的群体的姿态也呈现出了牛角的形态特点。这样的设计也让观众眼前一亮,牢牢记住了舞蹈的形态特征,充分彰显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个作品也荣获了北京市舞蹈大赛、文华奖等众多奖项。此次比赛,我与云南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牛嗣萱一同创作的舞蹈作品《雨林雨林》也是对自然界生命观的一种思索,它来源于我在傣族地区生活时的体验与感受,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雨林中的某件事情,更多聚焦在人与雨林的生命互动之上,由此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讨。“雨林育傣,傣成大树,大树成林”只有建构起一种“生命观”才能对自然界的万物产生艺术共情的可能性,触发艺术创作的灵思。尤其对于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来说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更接地气。

  “不知为什么,一些傣族男子舞蹈创作常常呈现出阴柔化,这个民族一直在热带雨林生长,男子打着赤脚,遇到野兽还要与其搏斗,怎么会像那些舞蹈中那样阴柔化?所以我们有责任把这种形象翻转过来,重塑傣族男子阳刚向上、朴实勇敢的形象。”也正因如此,我依然坚守在创作一线,为傣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体察生活,观照现实”的人文情怀

  在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编导不仅仅要有感性的情感捕捉能力,创造出具有抒情性的艺术作品,还需要具有理性的体察生活、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我在创作舞剧《幸福花山》之前,深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体验生活,目睹了在遍布碎石的山地上,当地的农民在仅有的一点土壤中种植农作物的场景。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贫瘠的土地上,发扬当代“愚公”精神,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全面脱贫”的壮丽乐章。有感于这种不易与不拔,我在这部舞剧中刻画了身为共产党员的村长,带领本村人民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最后壮烈牺牲在脱贫路上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表达来自于我的切身体验与感受,是我内心对这片乡土以及这样一群人的情感转化,并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们的创作团队在深入当地采风的过程中,碰到了当地一位背着竹筐的老党员,筐里装的都是猪草。他跟我们说当地的地质条件非常恶劣,国外的地质学家来到这里都说这里的土地像得了癌症一样,全是石头。人们也只能在石头缝里种上几粒玉米,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但是一代代的共产党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口号激励自己,硬是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了一片良田。如今这里漫山都是绿油油的核桃树,当地也已摆脱贫困,迈向了小康生活。每每想到这些可歌可泣的人,这些激励奋进的故事,这个伟大的民族,都让我内心激动不已,想要用艺术作品将这些生动事迹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于是我创作的步履一直没有停歇,这都是生活所给予我的。

  同样类型的舞蹈作品还有我所编创的少儿舞蹈作品《海鸥爷爷》,这个作品是根据昆明市相关媒体所报道的“海鸥老人”吴庆恒的事迹所创作的,这位老人在昆明翠湖边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义务喂养海鸥几十年,后来不幸离世。之后昆明市在翠湖边为这位老人竖起了一座雕像,当海鸥看到这座雕像之后,围着这座雕像一直飞,久久不愿离去。这一令人动容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了吴庆恒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情感,不仅仅是对“海鸥老人”感人善举的赞颂,也表达了编导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美好祈愿。

  永不停歇的脚步

  时至今日,我依然坚守在舞蹈创作一线。但很多人都在劝我,不要再搞了,好好休息一下,颐养天年。但是生活中那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的美,我每每看到就有无限的灵感萌发,憋在心里特别的难受,我觉得我要通过舞蹈把它表现出来,要把这种美,这种感悟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个伟大的民族,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可爱的人民,使我不能停下脚步,让我不断去奉献着自己的余热。用舞蹈去表现他们,去歌颂他们。另外,同这些年轻人在一起相互学习,一同创作,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他们身上的朝气与活力,也在鼓舞着自己不断前行。我也经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老马虽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作者简介

  马文静,国家一级编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荣获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云南省科技优秀专家”“云南省四个一批成就奖”“首届昆明市春城人才奖”等荣誉称号。云南省文化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021年12月云南省授牌“马文静艺术名家工作室”。先后担任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担任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多届评委,担任文化部多届专业舞蹈大赛评委,担任第七届CCTV舞蹈大赛评委。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教材《马文静傣族民间舞(男班·女班)》。创作的大型舞剧作品《幸福花山》入选建党百年百部优秀作品以及全国优秀舞剧大奖等奖项。《鼓舞七乡》《爱的足迹》《水家人》等舞剧也荣获全国、省级多个奖项。

  《牛角舞》《蜻蜓》《姑娘的披毡》《放飞》《圣洁的祝福》《雨林中》《洗麻歌》《欢笑银铃》《海鸥爷爷》《嘎巴丽》等舞蹈作品获得文华奖,荷花奖及全国专业比赛金,银,铜奖,近期创作的《雨林雨林》入选十四届舞蹈展演和荷花奖决赛。

责任编辑:崔庆波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