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文脉寻踪】北魏皇家祭祀遗址: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实证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5日 09:50:48  来源: 光明网

原标题:【文脉寻踪】北魏皇家祭祀遗址: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实证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蜈蚣坝顶的一处北魏皇家祭祀遗址,因考古工作的推进,于2019年进入人们视野。

坝顶遗址坐落在阴山之巅。阴山山脉自东周以来,一直是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的重要分界线。战国秦汉时期,统治者沿阴山山脉修筑长城,长城以南主要生活着农耕民族,以北则为游牧民族。北魏没有修筑长城,而是于阴山设立了大型祭祀场所,该场所采用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制,又兼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这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物见证。

北魏皇家祭祀遗址(呼和浩特市委网信办供图)

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中,就已出现了祭祀遗址。大约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祭祀用的玉琮。秦汉及唐宋元明清时期,均留下了国家性质的祭坛及祭祀活动记录。

从中国古代皇家祭天遗存的发展史来看,目前发现时代较早的祭祀遗址,有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血池遗址,是战国秦汉时期的雍畤。此后,陕西省西安市又出现了隋唐时期的圜丘,北京市也发现了明清时期的天坛。

位于呼和浩特的坝顶北魏皇家祭祀遗址,在形制上结合了中原王朝祭祀礼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祭祀传统,前承秦汉、后接明清,作为文化纽带填补了其间的历史空白,它为研究我国古代皇家祭天发展史、北魏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

如今,北京的天坛公园、地坛公园,早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去处,但在帝制时代,这里却是严肃的祭祀场所,用来举行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典礼。今天,我们虽然走出了神学时代,但华夏礼仪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依旧作为重要精神内核,指引着我们前行。

策划:董大正 邓志凤 许娜

撰稿: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 李楠迪娜

专家支持: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 孙璐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