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文产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创文产 >> 正文
音乐剧为基层扶贫干部而作——《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编剧杨耀红访谈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8日 09:29:39  来源: 云南网

  由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精心出品的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近期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品剧目晋京展演”。这部剧获得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的同时,编剧杨耀红拿下了优秀编剧奖。

  杨耀红与这部剧,结缘于两年前的一次剧本研讨评审会。

  讲好故事:从“挑刺”到创作持续半年

  作为国家一级编剧的杨耀红,曾先后创作、导演《丽江情缘》《搬家》《护国忠魂》《昆明老宅》等10多部反响强烈的优秀话剧作品,两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

  2020年初,昆明学院与西盟县带着改过近20稿的剧本,组织了一场剧本研讨评审会,杨耀红就是参会专家中的一位。她从专业编剧角度,提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与修改的想法。时任昆明学院校长黎素梅当即拍板决定:必须得请杨耀红出马。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编剧杨耀红

  接下剧本任务后不久,新冠疫情暴发。没法出门却获得了一段可以闭门在家专心创作的时间,杨耀红得以全情投入到剧本的写作中。

  对于佤山,她并不是不了解,曾因工作的原因去过几次佤山。《阿佤人民唱新歌》脍炙人口,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她不可能不熟悉。

  但回归到一部剧,挑刺归挑刺,真要做到西盟当地想要的国家级水准,还得下一番功夫。

  首先是对佤山历史的研读,对一个又一个故事的构思。令杨耀红苦恼的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盟当地涌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扶贫故事早已见诸媒体,并不缺乏感染力。再搬上舞台,故事怎么串连,冲突怎么设置,高潮怎么营造?又如何通过演员的表演与演唱来推送故事?

  杨耀红也曾创作过音乐剧剧本,但创作像高瑞嘉导演要求的《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这种有大量说唱形式的音乐剧还是第一次。

  “剧中大量群众演员参演,不可能像专业演员那样设置大量的语言。”让主角的演唱去推动故事情节,就成了创作的前提。

  从2020年2月开始创作,5月剧本基本定型。6月,杨耀红带着剧本,与制作人龚婷一同赴佤山采风,并与导演高瑞嘉充分交换了意见,然后再着手修改。整个创作持续了大半年。

  还原真实:扶贫干部就是普普通通的人

  杨耀红始终记得,她的老师、云南省话剧院老院长给她的建议:在舞台上找不到北的时候,就回到生活去!

  在西盟期间,杨耀红见到了许多扶贫干部,知晓了他们身上的故事。有的人为扶贫做出了巨大努力,甚至家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们的精神使杨耀红的内心深深震撼,她觉得需要有人来见证这群默默无闻者,让他们的付出为更多人知晓。

  佤山采风,加上大量的案头工作,以及多年来从事话剧编导的经验积累,让杨耀红找到了创作灵感。

杨耀红与音乐剧制作人龚婷到佤山采风,走在最前头的是剧中女主角原型二妹

  为了避免人们对传统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她始终努力做到一件事——去概念化。她想在剧中塑造一个个真实的“人”,让观众感受源自生活同时又不失艺术化的情节与人物。

  例如对扶贫干部的塑造。在《阿佤人民再唱新歌》音乐剧中,来到佤山的扶贫干部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壮怀激烈,而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与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高尚情怀,嘴里说的念的都是朴实的大实话。最开始让李天有来到佤山的前任扶贫干部卜荣义,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最初的版本中,杨耀红写主角李天有来佤山的动机,是因为爷爷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他是带着向爷爷致敬的革命情怀而来。但在与导演高瑞嘉沟通过后,她决定将李天有的姿态放低,这样可以使人物更加真实、更容易被人接受。

  于是,最终版本中,主角李天有是出于仗义,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好朋友,才答应来佤山工作一段时间。但在真正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后,李天有的内心发生了转变,爱人来接他回城时,他才会由衷地说出这样的话语:“我现在就像一个上了战场的士兵。我如果现在走了,就如同打了败仗的战士,终生难安。”

  取材真实:剧中人和事甚至细节都能找到原型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它有着真实的力量。剧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杨耀红取材于真实生活中的原型创作。

  在剧中,深陷贫困的黑妹,在现实中是一户因病返贫人家的女儿。她的双亲均患有重病,务农收入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用,她只好外出打工,想努力赚钱,治好家人的病。然而,尽管在外拼死拼活努力工作,却总也赚不到钱,她只好黯然返乡。无处排遣的伤心绝望,只能日复一日借助酒精来麻醉自己。

  杨耀红将这段真实经历写入剧中。主角李天有正是在看到了黑妹一家悲惨的经历之后,心生震动,从只是来佤山看看风情,慢慢转变到心甘情愿留下来帮助佤山贫困群众脱贫。

杨耀红与音乐剧主演扎西顿珠在交流剧情细节

  再比如易地搬迁安置,免不了因宅基地问题引发纠纷。剧中的老支书达岩松,就将自家宅基地送给责难者,平息了双方矛盾,也营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深怀奉献精神的老支书形象鲜活感人,正是全国数十万贫困村支书的缩影。

  甚至,现实中村民最初对扶贫与改变的不理解,也被杨耀红写入剧中。每一个细节,每一场对白,都有源自生活的根基与生命力。这使得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鲜活生动,在看似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迸发出令人动容的真实之美。

  见证奇迹:扶贫是扶志更是“扶人心”

  很大程度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音乐剧可以说是为以李天有为代表的全体基层扶贫干部而作。

  杨耀红从基层扶贫干部身上,收获了太多的震撼与感动。她说,这些扶贫干部默默无闻,但他们在世界历史上都足以写下浓重的一笔。“要去改变一个民族的贫困,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工程、一个壮举。”但正是有了他们无私奉献的付出,无怨无悔的坚守,才成就了今日中国伟大的减贫奇迹。

  通过这部剧,与扶贫结缘,杨耀红认为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

  “身在这个时代,能通过自己的创作,见证这场人间奇迹,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同时她也深深地体会到,扶贫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改善了外部环境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扶贫还是“扶志”,是在“扶人心”。

  音乐剧中,一贫如洗、生活邋遢的懒汉尼散,就经历过这样的转变。原本的他,无家无室、一身恶臭,村中人人见了都避之不及,没人愿意接近。在扶贫干部的感召之下,他也开始向往美好的生活,并爱上了黑妹,鼓起勇气向她求爱。

  黑妹当然是拒绝的。尼散开始了醒悟,他意识到是自己的懒散和贫穷,导致了他人的嫌弃和厌恶。从前对此丝毫不以为意的尼散,开始感到羞耻,第一次看到了自己身上不好的品质,并且想要改变它。

  “这是一个极致的表达。要让曾经没有自尊的人真正觉悟,意识到因为‘我懒我穷很害羞’而开始努力改变的时候,他们才真正站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是全剧里,杨耀红最满意的一笔。

  云南网记者 马元西

  相关链接:

  跟着音乐游云南│阿佤人民的“新歌”,从一首歌唱到一部音乐剧

  当阿佤人遇到音乐剧——制作人龚婷访谈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