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有效配置论”并不总有效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5日 05:00:02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有效配置论”并不总有效

龚刚

《高级宏观经济学:中国视角》,龚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西方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认识也许可以归结为“人性本恶”。西方主流经济学无疑受到西方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设定上。经济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研究市场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的学科。这样一种“先入为主”(即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研究范式显然意味着经济学受到了西方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试想,如果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那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而这必然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政府的不信任、限制政府的权力的价值观相冲突。因此,承载着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经济学家们根本无法接受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观点。新古典经济学就是为了论证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即有效配置论)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论证“有效配置论”,经济学家们首先需要一个巨大的思想靠山。被封为“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无疑是最佳人选。尽管斯密从来没有研究过资源配置问题,但经济学家们却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发现了那句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至理名言。又恰好,对于“看不见的手”,因其伦理上的缺陷,斯密不愿过多提及,也觉得没有必要做解释(“看不见的手”在当时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词),这就使得急于寻证的经济学家们如获至宝,硬是将斯密并不敬重的“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于是乎,“有效配置论”就莫名其妙地被公认为源自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早期思想。

然而,寻找思想靠山仅仅是第一步。为了使“有效配置论”成为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信仰,还必须从学术上进行论证。当然,这样的论证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唯一可能的做法就是虚构一个与现实完全脱节的市场经济,于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就被制造了出来,并被推向了经济学学术殿堂的中心。不仅如此,那些天才的数学家们也参与其中,用极为复杂和高深的数学方法,“严格论证”了“有效配置论”。这给人造成了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在许多不明真相、对经济学和数学一知半解的人看来,“有效配置论”已经通过了严格的数学推演,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然而,真相或许会迟到,却从来不会缺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始终就是假象:它既不会在现实中出现,也不可能被参照构建出来;而非完全竞争下市场经济的真相,即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一次又一次的失灵和错配从来就没有缺席过。对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的真意的遮蔽和曲解也总有一天将大白于天下。

我们需要感谢凯恩斯,感谢那些非主流甚至在西方世界被看作异端的经济学家们,感谢他们的勇气和坚持,他们的努力为我们揭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如下失灵:

第一,一般情况下,市场并非处于供给和需求的出清,相反,产能过剩才是常态;第二,市场是内生不稳定的,由此给经济体带来无休无止的波动、失业和经济危机,如马克思所言,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挥之不去的噩梦;第三,市场也常常不能在关键领域(如基础设施等公共品领域和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及风险的创新领域)配置足够的资源,从而使经济常常陷入某种陷阱,如中等收入陷阱或贫困陷阱等;第四,市场会带来贫富分化,甚至会引发一定的道德伦理风险。

然而,由于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政府干预与西方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它也频频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挑战。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最大批评就是所谓的微观基础。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缺乏微观基础也许是传统凯恩斯理论最为脆弱的软肋。然而,传统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并不意味着其微观基础不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或建立它。《高级宏观经济学:中国视角》一书的一些研究就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微观基础的不足。

尽管市场经济不断地失灵,但由于市场经济也为我们提供着高能激励,因此,即使市场经济因参与者各自活动的无序、不协调、预期的不准确和不顾及社会利益等造成了经济资源的错配和浪费,甚至引发了大量的道德风险,但它却也一直激励着人们更加勤奋工作以创造财富。市场的这种激励机制是市场经济真正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市场经济,就中国而言,仍然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坚决纠正诸如“民营企业退场论”等错误思潮——特别是考虑到当前中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和严峻。

必须说明的是,坚持市场经济也必然意味着要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应坚持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合理介入。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

(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经济学院院长、金融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