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非遗 >> 正文
一份珍贵的非遗影像志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9日 10:00:00  来源: 甘肃日报

原标题:一份珍贵的非遗影像志

冬去春来,时序更替,在白龙江畔,在洮河流域,在河西走廊上的酒泉阿克塞,生活在这里的一些人们,在山水林田间歌舞娱乐,在大地上诗意地行走,吟唱生命,祈福幸福,传承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歌诗和舞蹈,是从久远的先祖那里流传下来的,质朴而厚重,粗犷而绮丽。

日前,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卓尼民间藏族歌舞——莎姆》《池哥昼》《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以及白龙江流域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电视纪录片《江河万古流》4部非遗影像制品,以镜头语言深入生活现场,记录非遗传承过程和原貌,留下一份珍贵的非遗影像志。

田野里的歌诗和舞蹈

综观这4部非遗影像制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镜头对准土地和田野,记录各地非遗活态传承的过程,洋溢着浓郁的原生态韵味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因而获得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卓尼民间藏族歌舞——莎姆》首先以简短的纪录片介绍了莎姆的诞生背景、艺术特点、传承过程等。在地处我省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青山葱郁,歌舞遍地,由于靠近中原地区,最先接受了来自非青藏高原的民族文化,民间歌舞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融合特征。莎姆,是藏语的音译,意即大场地上跳舞,有跳舞欢庆的意思。如同歌词中所唱,“莎姆是祖先留下的,这里不跳哪里跳,此时不唱何时唱”,莎姆舞是主要流传于卓尼县藏巴哇镇及周边区域的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舞,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莎姆舞一般在春节和重大节日时才跳,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舞姿粗犷豪迈,歌词内容丰富,融说、唱、舞为一体,以带长把的双面羊皮做成的巴东鼓为伴奏道具。创作人员深入村寨、草场、湖畔等地,以多机位拍摄的方式,原汁原味记录了莎姆舞表演中的祭祀神舞、长调、神箭舞、种子舞、歌词问答等7个曲目……当几十个英武男子手持巴东鼓边歌边舞时,那种气贯长虹的舞者气势,以及浸透在浑厚的鼓声和高亢的歌声里的豪迈和欢喜,无不映衬着舞者的性格和内在情感,也感染着镜头前的观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池哥昼》和《江河万古流》聚焦的都是白龙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一开篇,苍茫的镜头就把观众带进了冬天的陇南市文县铁楼河谷,在沿河的十多个村寨里,白马藏族人正在准备春节期间的祭祀性舞蹈活动——池哥昼。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传统,池哥昼队伍进入各家各户尽情舞蹈。《池哥昼》以《神秘的池哥昼》《苍山之舞》《远古的吟唱》《行走的诗与画》4集的篇幅,不仅观照池哥昼表演,更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呈现白马藏族人的舞蹈形式、民间歌曲、服饰手作、风俗礼仪、村规民约等,大段大段的影像叙事,自有一种无言的磅礴力量,让人很久都不能忘怀。而大型电视纪录片《江河万古流》则沿江溯流,深入挖掘白龙江流域的民族文化灿烂华章,通过池哥昼的嬗变、出征摆阵、措龙祭湖、服饰上的彩虹、花落谁家、羌笛悠长、桑巴祭山、无声的语言、源头朝水、佐瑞故乡的婚俗等10个篇章,再现藏羌非遗的瑰丽色彩,用影像将一条多姿多彩的文化长廊永久地保存下来。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俗称“阿肯弹唱”,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也是哈萨克族说唱文学的典型代表。《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全片由两位说唱歌手表演完成《赞美弹唱》《草原弹唱》《金屋弹唱》《毡房弹唱》《舞台弹唱》等多首曲目,在看似简约的镜头里,阿克塞才华横溢的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和哈萨克族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礼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奔涌而出,流溢着平凡生活里的独特魅力和持久力量,为发掘、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抢救式的记录与观察

年华易逝,技艺长存。著名民俗文化学者刘魁立认为,对具体文化事象的保护,要尊重其内在的丰富性和生命特点,不但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及其有形外观,更要注意它们所依赖、所因应的构造环境;不仅要重视这份遗产静态的成就,尤其要关注各种事项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

综观这4部非遗影像制品的创作特点,制作团队都以非遗传承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或重点人物为叙事线索,通过驻留式、沉浸式的观察与历时性的记录,不仅对非遗传承人、传承过程、传承环境等事项做了整体而全面的记录,也对当地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和文化心理也给予了留存和透视。

《江河万古流》编导之一张洁和她的制作团队,长期致力于纪实影像。2015年,在对白龙江流域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实地调查中,他们发现,这里的村寨相对封闭,保留下大量鲜为人知的非遗项目,制作团队梳理出了包括语言、服饰、民歌、舞蹈、饮食、生产活动、岁时民俗、年节活动等近40项,由于年轻人外出等原因,许多项目都面临着失传、走样的窘况。为了将这些文化瑰宝完整保留、传承,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使之永久保存,成为这个时代的影像志,是他们的创作初衷。经过近三年的实地拍摄,2019年初,制作团队完成长达30集的成片,当年国庆节前夕,5集精编版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目前,除了10集以DVD为载体出版,完整片将通过网络视频播出平台与观众见面。

与《江河万古流》异曲同工,其他3部作品制作方都提到了抢救性记录。比如,池哥昼表演者学习一般从十几岁开始,通过三至五年的专门训练才能掌握技艺,费事费力,传承人主要是农民。《池哥昼》项目的实施,不仅对抢救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凝聚民族文化和精神

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首批事业单位转企试点单位,主要从事各类音像(影视)作品的摄制、出版发行,出版发行的《中国花儿》系列音像制品、《中国花儿轻音乐》《中国裕固族服饰》等获得相关资助和奖项。该公司副总经理崔学富介绍,作为一家国有新闻出版单位,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项目,是他们的使命和职责,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次出版发行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地毯式抢救搜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经典性出版工程。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统节目,主要表现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族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通过对现有传承人寻访,搜集、抢救记录了现存的阿依特斯弹唱类型和形式,对于研究哈萨克族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民情风俗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长期以来,池哥昼在白马藏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江河万古流》和《池哥昼》通过全方位的呈现和论证,剖析白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同胞所创造的深邃而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精粹、从远古走到今天的生命历程和意义,让那些被岁月凝固了的文化遗产升华为灵动、鲜活的文化形态,以此给予今天的人们以借鉴和启迪。

《卓尼民间藏族歌舞——莎姆》着重原汁原味记录和探究莎姆艺术的保留曲目及说唱内容,对莎姆的风格与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呈现,把握古老民族的审美特征,挖掘藏族艺术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王莉 潘旺利)(王莉 潘旺利)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