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创 >> 正文
用爱心推动彝村脱贫攻坚奔小康——电视连续剧《最后的窝棚》观后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1日 09:33:17  来源: 云南网

  正当脱贫攻坚、全面奔小康的关键时期,由云南皓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连续剧《最后的窝棚》在云南电视台播出。该剧出品人、总编导、制片人为云南彝族作家杨佳富。该剧以感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及基层公职人员脱贫攻坚的真实生活,反映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心愿,同时凸显了云南彝族同胞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一部难得的歌颂云岭大地为脱贫奔小康而奋斗的献礼片。

  该剧故事的发生地为保山昌宁县东北面黑惠江两岸的珠街彝族苗族乡。此地山广人稀,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百姓生活艰苦。从影片反映出的大山深处的简易窝棚,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彝族同胞的艰苦生活和对脱贫奔小康的真心期盼。该剧剧情讲述的是:主人公左光辉在12年前,其妻段爱珍因病需要治疗,但左家贫困,生活艰难,在无钱医治的情况下,左光辉多次违法盗伐林木,后被举报罚款。左光辉请该村村长帮忙求情,但不仅没有得到帮助,反被批评教育,并用他家唯一值钱的一条耕牛折抵了罚款。对此,左光辉极为不满,心生怨气,于是举家搬迁到大山深处搭建简易窝棚居住,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在脱贫攻坚时期,左家的情况引起了各级的关注,后经乡村领导和扶贫干部的反复劝说,在多方努力和帮助下,左光辉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和态度,消除怨气,积极配合,与全家又从窝棚搬出住进了新房,日子也逐渐好起来。通过先后对比,左光辉知恩图报,最终牺牲了自家的利益,用实际行动支持了珠街乡的新建公路。

  该剧聚焦于贫困户,以情动人,情景融合。全剧散发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蕴含着一股脱贫为民的亲和力与感染力。美好的生活,是人们艰辛的付出。该剧所塑造的主人公左光辉,尽管他赌气带领全家搬进深山搭建窝棚生活,后经乡村领导及扶贫工作队员的反复劝说,他仍然不愿迁入新居,还一个劲地摔礼物、骂干部,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也不愿妻子与乡村干部多接触。这些缺乏理智的情绪发泄,其根本原因还是贫穷所致,并非其不愿意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心。正因为如此,情真意切的帮助,才最后让他思想与行为发生了根本转变。应当说,剧中的矛盾冲突,就是多年来,每个基层公职人员倾心倾力于脱贫攻坚战线上真实生活的写照,他们是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亲身实践者,心里最清楚百姓的期盼,他们都有一根与百姓割舍不断的、心心相连的心线。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真实永远是艺术永恒的生命。《最后的窝棚》就是一部深深扎根于火热生活的电视连续剧,该剧出品人杨佳富出生于珠街,对昌宁珠街彝族百姓的传统文化与艰苦生活十分熟悉,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期盼也最清楚。在剧本编写中,他把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与电视剧故事、环境、人物、语言、民俗相互衔接融合,使剧情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多变的情节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个性,既有代表性,又有感染力。

  此剧的主人公左光辉,是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彝村的普通农民,客观环境和生活习俗形成了他勤劳、朴实而又倔强、固执的人物个性。因早年挫折,他曾扬言一辈子不与党和政府打交道,并独居于山林窝棚,与世隔绝。如何解决此难题,首先需要人们有一颗爱心。此剧在爱心的表现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如左光辉之子左双全突然患病,恰在此时被再次登门拜访的李晓发现,李晓与左光辉的家人一起克服困难,冒雨翻山越岭,将其子背到医院得以救治。爱心的力量是强大的,正因为有了如此感人的真情真行,左光辉的思想观念和为人态度才有了大转变。

  剧中的彝家妇女左光辉妻子段爱珍的形象也是爱心的表现,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具有彝家妇女的贤惠温柔、勤劳善良。正因为有了她,左光辉固执倔犟的个性才得到有效遏制;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不断地劝解丈夫,最终才让孩子去到学校读书;女儿左双双因优异的刺绣手艺,被陈亭推荐到当地学校做手工艺师,后来左双双和陈亭在不断帮助和相互欣赏下,最终圆满成婚……家和万事兴,这些都离不开段爱珍的淳朴爱心。

  剧中书记段佳伟、乡长字秀芝、扶贫干部李晓等人,身居彝乡,肩负着脱贫攻坚的重任,都有一颗真诚爱心。如此剧中段爱珍看着自家的土豆和三双绣花鞋垫卖不出去,心里很焦急。恰在此时被字秀芝碰到,字秀芝毫不犹豫地表示:“我都买了!”并掏出500元钱递给对方。段爱珍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字秀芝握着段爱珍的手说:“当年我把你家大黑牛牵走了,我心里一直愧疚着,每年来你家看你们,都被你家老左赶出去。这是我一点心意,你拿着!”字秀芝最终还兑现了之前的承诺,给左家送去了一条扶贫牛。当然,脱贫攻坚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根本的还是知识的传播、心灵的启示、观念的转变、爱心的发挥……真挚情感和爱心的力量是无敌的。

  昌宁珠街的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很有特点,就像那条黑惠江一样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奔流不息,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珠街的彝族火把节也一直在举办,每年的火把节,珠街彝族、苗族同胞那美丽鲜艳的服饰、美妙动听的吹奏曲调和丰富多姿的舞步表演以及点火把的壮观场面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后的窝棚》把火把节这个彝族同胞最浓重的节日做了生动展示,打歌、荡秋千、打陀螺、撒火把……节日的展示,传达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剧中还展示了昌宁珠街美丽的地域景物风貌,同时还通过道具、配乐、服饰、民族风俗等生活细节,较好地展示了彝族支系腊罗巴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元素,如彝族白事上的毕摩诵经,婚礼上的彝族八大碗、三道茶;生活中的彝家小罐茶、绣花鞋、灶房里的吊锅等;还有音乐上的吹唢呐、吹芦笙、吹笛子、吹叶子、唱山歌等等。该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彝家独特风俗的再现,无意中又成为了一部优美的旅游风光音乐片,如左光辉一生的唯一爱好就是吹乐器,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并把技艺传承给了儿子左双贵;段爱珍和女儿左双双都有一手刺绣好手艺……电视剧的最后一场戏,是以点火把、吹芦笙、打歌跳舞收尾,充分展示了彝族同胞的文化传统底蕴。

  我们相信,电视连续剧《最后的窝棚》的摄制与播出,会成为以文艺反映脱贫攻坚战役的一个新亮点。(杨中学)

责任编辑:董明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