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剑川海门口出土的5300多年前的木制农具、建筑木构件,我们可以找到剑川木雕的远古源头。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剑川石钟山石窟”中,石雕仿木结构建筑和精美的龙椅,印证出唐宋时期剑川木雕技艺已趋于成熟。
剑川木雕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剑川西门街明代白族古建筑群,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宣布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入选“101个世界纪念建筑遗产名录”的剑川沙溪寺登街......每一座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都蕴藏剑川木匠的聪明智慧,是剑川木雕留存于世的活的文化记忆。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剑川木雕已形成中国西部地区独树一帜的民族木雕流派。其产品分类不断发展细化,大体可分为建筑木雕(含装饰木雕)、实用木雕、陈设木雕、旅游工艺品4大类型,1000多个品种。
剑川木雕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木雕专业委员会已将“云南剑川木雕”列入“中国八大木雕流派”(中国八大木雕流派为:浙江东阳木雕、广东潮州木雕、云南剑川木雕、福建福州木雕、浙江乐清木雕、宁波朱金木雕、安徽徽州木雕、泉州木偶木雕)。其中“云南剑川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是八大木雕流派中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木雕流派,传承千年而不衰,在中国几千年的木雕古建筑中,扮演着挑大梁的角色。
2011年6月,剑川木雕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二批扩展项目)。
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的前世今生
根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唐代时剑川木匠就承担了南诏五华楼木雕构件的制作;宋代,曾有剑川木雕艺人进京献艺,轰动京华。清代学者张泓在其《滇南新语》中记述:“滇之七十余县及邻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可见当时剑川木雕木匠之众多,流传之普遍。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造就了剑川木雕的三大艺术特点:一是许多木匠集木匠和文人学者为一身。有道是“拿起墨斗当木匠,提起朱笔做先生”,他们把书法绘画艺术和木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所木雕寓意深刻、构图新颖、刀法遒劲;二是石雕和木雕技艺互补,融会贯通;三是剑川木雕榫接独特。剑川木匠做的榫是斜榫,榫榫相接,不见榫眼,坚实牢固。
剑川木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剑川木雕项目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剑川木雕艺人创作的作品经常在全国获奖并出国展览。木雕大师段国梁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段四兴被公布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金星、杨松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还先后命名有一批省、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项目保护单位配合县职业中学开办了“木雕工艺美术班”,与企业合作建设木雕技艺传习院,经常为乡镇木雕厂开办木雕培训班,编写教材,授课辅导,培养出一大批不但能雕刻,还能自己设计创作的木雕工艺人才,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为剑川木雕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剑川木雕
2017年11月,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和中央美院的支持下,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和中央美院驻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成立,以剑川木雕为依托,带动全县传统工艺的振兴。同时,结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先后建成一批剑川木雕传习所,为剑川木雕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木雕文化产业园正在崛起
在剑川县甸南镇著名的木雕村狮河村旁,一座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的木雕艺术小镇正在崛起。“剑川木雕,不算工程在外的大木作,小木作、木雕类年产值为8个亿。木雕艺术小镇的建设,将引领狮河木雕片区木雕文化产业园建设。木雕艺术小镇设计商户2000家,一期入驻500家,将做成西南地区最大木产业交易平台、地标性产业,预计今年6月转入招商运营,明年6月正式开业。”剑川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衡松说,“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文旅融合,打造木雕产业交易、展示、人才培养、技能鉴定综合平台,南亚东南亚合作交流平台。”
剑川木雕
木雕艺术小镇旁的214国道两旁,有很多早年就开在这里的木雕门店。狮河村上河村民小组村民罗福铭的门店里,一台可以同时雕刻4块板子的数控机正在作业。旁边的墙壁上靠着几块已经雕刻完工的条屏,有花有鸟,花样繁复立体,外行人基本看不出是出自机器雕刻。罗福铭自已创办的“鸿银精雕培训班”刚刚开班两个星期,已收到了6个学员,他们分别来自广州、大理和剑川。
“学员们来我这里,主要是学习设计、绘图和数控机专业精雕。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两台数控机,大的加工厂有十多家,主要生产仿古门窗、工艺品和古式家俱。绝大多数的雕刻者都是别人绘画好了在上面雕刻,不懂得设计和绘图。我今年28岁,16岁开始学木雕,18岁就到广州学习了设计,回来自已在家里办加工厂,先设计、后雕刻。” 罗福铭说,“一幅格子门扇板,用手工雕刻,要花费一星期的时间,用机器雕刻,只需要两天就能完成。一幅手工雕刻的格子门扇板售价为10000元,一幅机器雕刻的格子门扇板售价为5000元,相比之下,年轻人还是更愿意学习机器雕刻。”
剑川木雕
罗福铭代表的是懂设计、能绘图,用数控机专业精雕的新一代木雕匠人,他手下有10多个工人,以加工木雕门窗和仿古构件为主,雕刻完毕还要进行喷漆、彩绘,通过抖音、快手、网络平台,销住全国各地,年销售量七、八十万元。
与罗福铭年龄相仿的陈寿鹏也在214国道旁开了一家“云艺木雕工作室”,他来自甸南镇发达村,15岁开始在本村学习木雕,已从事木雕行业15年,一年前带着他的妻子邱束芳开起了这间工作室。他先用手工操作小型机器打胚,然后再用手工修光。“全手工已经跟不上时代,用机器代替手工打胚,雕刻出大的形状,再用手工修光,可以节约时间。” 陈寿鹏说:“现在手艺不好的改行的多,保留下来的都是精雕的。”
陈寿鹏夫妻俩主要为客户订制屏风、板件和旅游小工艺品,销往重庆、丽江、中甸、昆明等地,年产值十多万元。陈寿鹏是年轻一代木雕传人中手艺术精湛的佼佼者,他曾在木雕艺术节参加现场制作比赛,荣获“云南名匠”金奖。他可以自已设计图纸,半年时间可用手工雕刻出6层镂空的“春夏秋冬”四幅挂屏,售价可达5万元。
公司+农户带动木雕产业发展
俗话说,“三年饥荒,饿不死手艺人。”剑川县木雕行业协会秘书长赵树林在县城里开了一间精品展示店,成为了游客认识剑川木雕的一个窗口。赵树林1992年从县职高艺术班毕业,进入县民族木器厂工作。当年的80多个员工,现在有四五十个开办了自已的企业、公司。赵树林不但开办了自已的企业——剑川县艺林木雕工艺厂,还成长为一名木雕技艺省级传承人,带了接近200个徒弟。
“木雕从业者以金华、甸南两个乡镇为主,其中以狮河村数量最多。公司+农户,大企业带动小作坊,公司有固定的员工,零部件、构件分发给小作坊加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每个厂都有培训,学习5~6个月就可以做简单的门窗,随着时间的积淀,技艺增加,是一门很好的生活技能。现在就业渠道增加,学习木雕的人已经较以前减少。精雕机的推广,对技艺的要求不是很高,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赵树林介绍说,剑川县木雕行业协会现有会员200多人,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会员有2家。
剑川木雕
截止目前,剑川县从事木器木雕产业人员21000余人,其中有3000余人长期在北京、西安、西藏和云南省昆明、玉溪、普洱、保山、丽江等地从事古建筑建设和木器木雕工艺。全县共有116家木雕私营企业、1500多家木雕个体户,木雕品牌商标34个,经国家、省、州确认颁发专业技术证书的技术人员有980人,其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师2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4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3人。有木材初级专业市场4个,涌现出了以狮河、朱柳、回龙等村为典型的一大批“木雕专业村”。
剑川县将做大做强木雕龙头企业,打响“千年技艺•手工木雕”品牌,到2020年使全县木雕产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将木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成推动转型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的支柱产业。
云南网记者 顾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