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在人间》:揭示心理世界的非理性与意识流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09:12:00  来源: 光明网

原标题:《在人间》:揭示心理世界的非理性与意识流

《在人间》是一部很难被简单定义的作品。虽然仅有8集的篇幅,但其叙事容量、叙事密度,却远超常规剧集。这源于它触及了一个秘而不宣又无法忽视的陌生地带——人的心理世界,呈现了内心的多重空间与人格的多副面孔,这些都是以往创作较少抵达的领域。该剧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繁复、驳杂的心理世界与实验、前卫的叙事探索相结合,通过非线性叙事结构、沉浸式情绪体验和赛博风格的影像表达,复现多重人格并存的精神状态,开拓心理悬疑剧艺术表达的新样式。

《在人间》的创新始于其视角切入的独特:从网约车、密室游戏、前任关系等都市青年熟悉的生活场景进入,却在看似平凡的日常表象下,巧妙构建了一个虚实交织的心理迷宫。这种从日常到异常、从表象到本质的渐进式叙事,将观众从现实的物理空间引向了超现实的心理幻象。

全剧始于一次看似普通的心理测验,徐天想以贾小朵的身份进入内测虚拟空间,但是一条网约车信息将他带入了另一个现实,面对几个月来接了17次的乘客贾小朵,他决定向她表白,但是王阳名的出现让徐天看到了贾小朵的另一面。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渐渐发现,一切只不过是创作者营造的假象。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当徐天两次进入虚拟空间,以贾小朵的身份确认所谓的“爱情”时,他实际经历的却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心理疗愈的深度探索。剧中所有人物都是徐天多重人格的外化呈现,是其幻象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不同角色。这种情节设计实现了叙事的“向内转”,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步经历一场场异乎寻常的精神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剧中对多重人格的设定并非简单的病症展示或猎奇,而是给予每种人格以相应的故事背景和情感逻辑,让他们成为徐天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对应着主人公的成长记忆、生活记忆、精神记忆。在这些多重的人格中,始终在寻找和确定所谓“爱情”关系的徐天与贾小朵,无疑是主人公身上最为核心的主人格与强大的副人格。他们穿梭在迷乱的意识空间,由紧张走向和解再到共存,也成为现实人生的一种镜像。

剧中多重人格既是徐天的一体多面,也可以看作是现实人生的不同侧面。每种人格都代表当代人面临的某种精神困境,比如虞旦对心中执念的不放弃,体现了情感疏离带来的孤独感;柳条儿身材与容貌焦虑的背后,是社交恐惧带来的自我封闭;铁林暴躁易怒的情绪下,是自我认同危机引发的焦虑。最终,它们都汇聚到主副人格矛盾交织的状态之中。通过徐天与贾小朵主副人格的博弈,剧作深度探讨了现代人如何处理自我矛盾的命题。尽管结局也呈现出表面和解的迹象,但徐天“以后我把贾小朵藏在心里”的台词,以及出现在他身后的两个背影,又暗示着心理疗愈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体现出创作者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持续关切与思考。

在艺术表现上,该剧采用碎片化叙事与符号化表达,通过诗意抒情段落、幽闭物理空间、阴郁情绪氛围等元素,再现心理世界的非理性特征与意识的流动状态。其创作手法既是对传统线性叙事逻辑的突破,又开辟了心理现实表达的新维度。“火车”“蝴蝶”等意象的穿插运用,与反复出现的变形的街景、昏暗的下水道、迷离的光影等相呼应,构成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多重隐喻。全剧自始至终充盈着现实与虚拟、记忆与幻想交织的影像风格,既有赛博朋克的风格印记,又有软科幻的叙事包裹,而这一切都服务于人性探索和社会话题的深度探讨。

尽管该剧在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与观众审美接受的关系处理上,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其题材拓展与形式创新上的双重努力,以及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样态的勇气,值得业界关注。(徐健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