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乡贤乡韵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06:10:00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乡贤乡韵(我与一座城)

18岁那年,我走出家乡江苏金坛那方浸着稻花香的江南水土。那时的我,哪里晓得这片土地竟若繁星般攒聚过那么多名人:储光羲、戴叔伦、王肯堂、于敏中……清代的文字学大家段玉裁,便是其中闪亮的一颗。

踱进城南风景区的段玉裁纪念馆,门侧一联“千秋功业字学音学,一代硕儒经师人师”,短短16个字,把先生一生的经纬说透。馆内四壁有段玉裁生平画传。先生6岁跟着祖父开蒙,后又随叔祖与父亲念书,13岁考中秀才时,眉眼间已见书卷气。后来3次赴京会试皆失意,直到29岁在京城遇见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戴震,递上问安的札记,执意自称弟子。36岁时段玉裁踏上仕途,在贵州、四川当了10年知县。案牍之余,总不忘灯下校书。金坛老辈人常讲一个故事,46岁告病归乡时,段玉裁的官船泊在老鸦塘,从船上卸下72只箱子。两个小偷趁夜摸走两只,撬开一看却傻了眼——里面哪有金银财宝,满箱都是整整齐齐的书和手稿。

纪念馆的天井中立着段玉裁的雕像:右手捻着山羊胡,左手攥卷册,清癯的脸上一双眼睛像淬了火,似在参透某个字的玄机。望着这雕像,我的脑海里忽然蹦出句金坛土话:“滴滴刮刮(正宗)的金坛佬!”

42岁动笔写《说文解字注》,73岁终成这部皇皇巨著,直到80岁才得刊行。从落笔到付印,近四十载青灯黄卷。就在书刊行那年,段玉裁逝于苏州阊门外的下津桥,想来已是了却毕生心愿。

展厅的解说里,不仅藏着先生对文字学的凿空之功,连汉字的源流演变都讲得明明白白。最让我心头一热的,是“《说文解字注》与金坛方言”专栏。清朝末年,随着江北的移民来到这座小城,扬州、泰州的乡音混着金坛本地的吴语,慢慢酿出了两种声腔。那些从苏北来的开荒人在焦土上重垒屋舍,侉腔里裹着淮河的潮气;而守着老地基的本地人,仍用吴语念着祖辈传下的童谣,尾音带着金坛湖荡的涟漪。作为一代宗师,段玉裁还培养出了外孙龚自珍。从龚自珍的《金坛方言小记》来看,段玉裁一家讲的是地道的金坛老话。他注《说文解字》时,更常拿方言作解。想来老金坛人见了,会如撞见老熟人般亲切。

比如吞,《说文解字注》二篇上:“吞,咽也。从口,天声。”段注:“今人以‘吞’、‘吐’,俗云‘喉吞’是也。”金坛方言中就把咽喉称为“喉吞”,对某人非常憎恨时会说,我恨不得咬他的“喉吞”。更让我挪不开脚的是“坺头”。《说文解字注》十四篇下厽部:“厽,絫坺土为墙壁。象形。”段注:“絫者,今之‘累’字。土部曰:‘一臿土谓之坺。’臿者,今之锹。以锹取田间土块,令方整不散,今里俗云‘坺头’是也”。记忆忽然顺着字缝淌出来:秋收后的稻田里,父亲先拉来碌碡,把稻茬连土碾得瓷实,再用带刀的工具划缝,晒裂后用锹起出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土块——这便是坺头,除了砌墙,敲碎了还可垫猪圈沤肥。13岁那年我挑着8块坺头走田埂,100多斤的分量压得肩头生疼,从田里挑到屋后码好。敲坺头更是家常活儿,晒干的坺头硬得像铁,我抡起锄头使出浑身劲,敲得碎屑纷飞,再铲进猪圈。

“喉吞”“坺头”,此刻,站在纪念馆前,我用金坛土话大声地喊出。我想,这位文字学巨匠定能听出乡音里的热乎气。毕竟,他的笔曾蘸着金坛的水土,写下过最鲜活的汉字。(陆令寿)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