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人工草地34年增加了2.4倍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2日 04:15:41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人工草地34年增加了2.4倍

据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贺金生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1988年至2021年的34年间,青藏高原人工草地面积增加了2.4倍,以每年3.35万公顷的速度增长,其中青海省的增长尤为突出。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地学领域期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

人工草地,顾名思义,是采用农业技术栽培而成的草地,主要依靠播种、灌溉和施肥等更为集约的农业措施进行管理。相较于天然草地,人工草地虽然生产力和产草量较高,但生物多样性较低,稳定性较弱,依赖人工维护。

研究显示,截至2021年,青海和西藏共有人工草地157万公顷,其中青海约占70%、西藏约占30%。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优的区域。青海集中在环青海湖、祁连山和三江源地区;西藏多见于藏北、藏东南及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空间分布上,青海的人工草地呈现集聚特征,而西藏则相对分散。

该团队基于地球资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生长季光谱变化特征及地形数据,构建了随机森林二值分类模型。模型使用精选样本训练后,在两个气候地貌迥异的试验区进行验证,总体精度达97%,表明该模型适用于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制图。据此,团队生成了青海和西藏1988年至2021年的人工草地分布数据集。团队还结合3年的野外考察,明确了青藏高原地区现存的主要人工草地类型,包括垂穗披碱草、扁茎早熟禾、紫花苜蓿、黑麦草、燕麦和青贮玉米等。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强的影响,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作为天然草地的重要补充,人工草地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生态影响也引发了广泛关注。研究者认为,应当辩证看待人工草地的生态价值。

“一方面,人工草地生产力高,可以补充天然草地资源不足,特别是能满足牛羊冬季饲草需求,减少对天然草地的过度利用;另一方面,在高海拔生态脆弱地带种植人工草地则需谨慎,这些区域土壤形成极其缓慢,发展人工草地极易引发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贺金生说。

团队表示,下一步将根据研究数据,进一步明确青藏高原适宜与不宜发展人工草地的区域,为人工草地的科学种植和生态风险管控提供参考。(王冰雅 尚杰)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