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过鹏儒:百年珐琅彩技艺的守护者
素坯银胎之上,银丝勾勒出精美的图案,再将耀目的珐琅釉料一点一点镶嵌其中,经过高温煅烧后,一件色彩明艳、清冷典雅的珐琅彩银器就诞生了。
据史料记载,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始于元代,兴于明清,盛于民国,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2009年,永胜银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屈指可数,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理事过鹏儒就是其中之一。
起步:半路出家的“痴迷”匠人
13年前,过鹏儒注册成立了丽江云天工珐琅彩银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了云南省首家专业从事珐琅银器开发、生产、加工、销售和珐琅文化传播的企业。
公司成立之初,可谓是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人”。永胜虽是珐琅银器最初流入丽江的地方,但如今只有少数手艺人还掌握这门技艺。过鹏儒曾试图拜师学艺,但这些手艺人大多年事已高,还有一部分手艺人坚守着“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拜访了一个又一个村子,他几乎一无所获。
过鹏儒不肯放弃,踏上了外出参观学习之路,北京、河北、河南、天津、广东、陕西、贵州……他在各地的博物馆寻觅银胎珐琅的踪迹,去各类工艺品厂参观珐琅工艺品。几年间,他东奔西跑,翻遍相关书籍和资料,然而收效甚微。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一本泛黄的旧书——《化学工艺宝鉴》,书中记载了珐琅釉料的配比和烧制方法。过鹏儒如获至宝,按照书中的记载,开始试验,一步步摸索银胎珐琅的烧制技艺。
过鹏儒告诉记者:“珐琅彩银器的制作,需要经过设计、制胎、绘画、錾刻、掐丝、酸洗、点蓝、烧蓝、抛光等20多道工序。一个熟练的匠人,制作一套珐琅彩银器具,至少也得两个月。”为了掌握这些流程,他用了几年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用银丝掐出来的图案总是歪歪扭扭。好不容易按照设计图掐出了图案,在粘胶的过程中,又弄歪了。有时候手指不小心沾到胶水,皮肉就被粘掉了。烧蓝的时候,最讲究火候,稍一疏忽,就得全盘推翻,从头再来。如同这项古老的技艺,过鹏儒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反复“锻造”“沉淀”。
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曾经对珐琅彩一窍不通的过鹏儒,终于探寻到这门古老工艺的秘密,产品也从单一的手镯、茶杯不断衍生,形成了首饰、酒具、茶具、餐具、摆件等系列,近千个品种。他设计并制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奖项,其中,名为“花开富贵”的银茶具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他的工作室也成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体验点,供市民和游客参观、体验、学习。
创意:将东巴文化融入珐琅彩
10多年来,过鹏儒不断改进珐琅银器制作工艺,增加产品类别。他将北京及贵州的花丝工艺与珐琅工艺相结合,开发出了更具观赏性的花丝珐琅系列产品。为使产品接地气,过鹏儒将丽江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珐琅彩银器的制作中,开发出一系列东巴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与此同时,他还将珐琅工艺与木、玉石相结合,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
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如何把东巴象形文字与珐琅银器结合起来,过鹏儒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从东巴文单字中,挑选出一批造型独特、寓意美好的象形文字,又从东巴经书、东巴舞蹈、纳西族神话故事中获得灵感。然后,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设计图案,制作出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珐琅银器。这些珐琅银器一问世,便博得众彩。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珐琅银器,过鹏儒不放过任何一次对外展示的机会,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展览会,将这项绚烂的传统技艺介绍给国内外人士。
传承:技艺传承需要初心和坚守
“有生之年,能够将这项古老的技艺保留传承下去,是我一生最骄傲的事。”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珐琅彩银制作技艺,过鹏儒先后与云南艺术学院、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开展深入合作。如今,每年都有几百名年轻学子来到“过鹏儒工作室”学习、参观、交流。他每年都会拿出一笔资金,组织作品设计大赛,把年轻人的设计理念和传统手工技艺融合在一起,让年轻人感受这项传统手艺的神奇与奥妙。
“过鹏儒工作室”自2018年1月成立至今,先后被评为“丽江市人才工作示范点”“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等。过鹏儒先后荣获“中国民族金属艺术大师”、第六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等荣誉和奖项,并被遴选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和 “丽江文化产业领军人才”。2020年9月,他被云南省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22年,他被列为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期坚守,也要耐得住寂寞。当记者问起今后的打算,过鹏儒说:“我们首先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来,然后再进行创新,特别是将当代的审美观念和设计思想融入珐琅彩银的传统工艺中,把它发展成为丽江乃至云南著名的旅游标志性产品,成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一张新名片。”(记者 张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