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欣赏者,勿缺失了“雅量”(金台随感)
围绕乒乓球的“饭圈文化”,早有批评在前。还想赘言几句,聊聊欣赏者的“脾气”。
岂止乒乓球一项,其实旁及其他球类。不仅国内,看国外,那叫“山外有山”。旅欧友人道,那里的极端足球迷,颇有“铁杆护卫”心仪球星之传统。发生分歧咋办?直接干架。有一年欧洲杯期间,法国马赛爆发球迷酗酒缠斗,噼里啪啦周遭街巷一团糟,出动大量警力才摆平。嗨,好想给大脾气“铁杆”老兄进一言,何不脑筋急转弯,不兴拳头兴笔头?斯斯文文坐下开个足球技艺研讨会,将钟爱的球星特色甲乙丙丁写成论文上网宣读,这不比打得头破血流再蹲大狱要强上百倍?
由球迷忆及戏迷。这也是朋友的亲身感受。有一回观看跨省越剧“青年汇演”,看到台下若干戏迷为各自偏爱的流派演员倾情叫好,对不喜好的流派则报以嘘声和倒彩,倒是没有打架,但吵架吵得厉害,以致“某派就是好”“某派好个啥”的舌战,不时冒起,直延伸到散场路上。这实在有失体统。一座剧院,你我入得场来,外在该是衣饰雅洁,内在须有雍容雅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欣赏趣味各不同,此事古难全。一定要斗个明白,让你的趣味投降我的趣味,那真叫一个犯傻。
最可笑的是连学术殿堂也未免其俗。今夕何夕,信息充溢,文化普及,“学在民间”由憧憬化为现实。从前讨论《兰亭序》真伪之类课题,是属于郭沫若、高二适等专业学者的事;现在网络发达,键盘敲敲,鼠标飘飘,就见不少人在网络上讨论起某代书法家孰优孰次,某部古籍主旨渊源所自……“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我想线上线下,讨论规则依然是,各方从容论道,共觅真知,而非志在压服,相互起哄。
曾闻一对好友,就为了宋词豪放派究竟谁居第一而产生“学术疙瘩”,一位挺辛弃疾,一位尊苏轼,两人竟一度见面爱答不理。这又何苦来着?自由发声,平等探讨,是多好的欣赏研究环境?要欢迎不同声音充分而文明的磋商、互补,方合乎辩证法——承认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正视差异化,不容绝对化。岂可盲目自信到“我的意见总是对”,只许我发声,不许你发言,要发言也须附和我之声。这就忘了“百家争鸣”还需提倡和坚持呢。
作为一种品格素养,在公共场合和空间,公众容忍差异意见的心态不可或缺,这也是自由讨论的伦理基础。有己无人,不懂容忍,缺失雅量,动辄吵架翻脸,从而人人见之挠头、敬谢不敏,自由讨论环境安在哉?行使自由的权利有边界,边界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末了,凑出几句“打油诗”,以作共勉,如何——
观球看戏论词章,各唱各调需雅量。争鸣勿要伤友谊,包容差异绽芬芳。(司徒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