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丨姐姐妹妹一起来 针线绣出“桃花源”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聚焦非遗的活态展示与跨界融合,讲述好非遗人的传承故事与匠心精神,展示好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2月3日,立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开启了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春有信,桃赴约。在重庆酉阳的高山上,一位位笑容灿若桃花的苗族绣娘,用手中的针线传递真挚的祝福、传承古老的文化,绣出一片爱与美浇筑的“桃花源”,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我们这边的少数民族都喜欢蓝色。小时候,我的外婆就用一些植物来染衣服,一双手被浸得全是蓝色。”陈国桃一边回忆一边动情地说:“我一直希望能把这个蓝色进行创新,从外婆手上发扬光大。”从儿时起,她的心中就埋藏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像外婆一样绣得一手好花,并通过苗绣的力量,让村里“像外婆那样的、像妈妈那样的”妇女过得越来越好。
经过多年探索,陈国桃在保留苗绣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将苗绣技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兼备实用性与美观度的特色生活用品,逐渐让“养在深山人未识”的苗绣打开了知名度。
然而,想要推动苗绣产业持续发展,还需集众人所长。在当地的支持下,陈国桃采用“公司+苗绣非遗工坊+绣娘”的模式,在多个乡镇设立非遗工坊,将苗绣技艺免费传授给周边妇女。同时,形成了由公司设计纹样、发放材料,绣娘分工制作,工坊再回收销售的生产流程,带领一批乡村妇女创收致富。
在陈国桃看来,“每一位绣娘对世界、对自然的认知都不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与灵感。”这不仅表现在每一朵独一无二的蓝色桃花上,还能够从新产品的设计中看出一二。“我们的蛇年吉祥物戴虎头帽的设计,就是一位嬢嬢建议的。”陈国桃笑着介绍道,虎头帽与生肖蛇的结合,使得小蛇显得格外圆润活泼。每个人捧在手心,不仅能感受到苗绣细腻的质感,更能深刻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年年花事不绝,岁岁果满枝头。如今,陈国桃和姐妹们一同精心设计、手工制作的“绣出一片桃花源”系列饰品、苗绣青蒿艾草养生锤等产品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伴手礼,得到全世界游客的欣赏与喜爱。“这几年,我们绣娘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2024年销售额达到1560多万元。像这样继续发展下去,苗绣产业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工坊也会越来越多,绣娘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陈国桃说。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张诗奇 金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