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艺精品 >> 正文
《波莱罗》:当莫里斯遇到莫里斯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7日 11:40:21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波莱罗》:当莫里斯遇到莫里斯

苏璇

在欣赏传奇编舞大师莫里斯·贝嘉创作的舞蹈《波莱罗》时,不由拍案称奇:原来这首古典乐曲竟可以用这样现代前卫的编舞演绎!

说起印象派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谱写的舞曲《波莱罗》,很多人戏称它是“小军鼓手受难曲”,因为音乐家别出心裁地用整首乐曲展现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渐强”主题,在此过程中,小军鼓手要以同样的节奏持续不断地演奏15分钟。一旦代入演奏者的角色,就会发现这周而复始的15分钟仿佛无穷无尽,既需要专注,又需要毅力。

仿如瑞士手表般精准的节奏感,还不是《波莱罗》的全部特色所在——不断反复的旋律中,巧妙的配器令乐曲层次丰富,丝毫不显单调沉闷,反而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美感:除了一以贯之的小军鼓以外,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萨克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小号等等悉数登场,以不同的音色与气质交替演奏,循序渐进地加强音乐的力度,然后在突然的转调和乐队的全奏中达到高潮,干净利落地戛然而止。

《波莱罗》舞曲的首演是在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以一个被围观起舞的吉普赛女郎形象诠释了这首乐曲。场景中,舞蹈逐渐热烈,围观者的热情也愈发高涨。之后,《波莱罗》受到了舞蹈界的瞩目,许多其他舞者也纷纷演绎了不同的版本,但大多还是会为这首曲子营造相对具象的情节与场景。

而天马行空的“舞蹈哲人”莫里斯·贝嘉,则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表现之路。这一位“莫里斯”与身为作曲者的“莫里斯”一样,善于吸纳新生事物,并使艺术作品的色彩感更加突出:莫里斯·拉威尔的创作形成了法国的新古典乐派,并勇敢地引进爵士音乐元素;莫里斯·贝嘉在编舞中大胆地打破对于芭蕾舞者的性别设定,同时与范思哲合作设计演出服,放大表演的张力。

在莫里斯·贝嘉版本的《波莱罗》舞蹈中,舞者仅着纯色的、和基本练功服差不多简单的舞蹈服(男舞者上身赤裸),不以服装赋予舞者任何角色设定,并且充分凸显人体肌肉所形成的动势。

舞蹈开端,舞台是全黑的。旋律轻轻响起,追光灯的光圈之内,只能先看到舞者的一只右手,缓慢地扬起,在空中划个半圆,紧贴着身体,缓慢地下落,回归原位;紧接着,又见到舞者的一只左手,重复刚才的动作;然后,舞者两只手同时重复扬起,下落,像两只优雅的天鹅的脖颈,不疾不徐地回应着柔和的乐音。

光线变幻,观众逐渐看清了舞台中央的舞者全貌,原来他(她)赤着足,立在一个红色的圆台之上,正在随着小军鼓鼓点的节奏,不停地垫步。伴随着管弦乐、打击乐等不同的乐器进出,舞者的躯干和双臂开始以更大的力度律动和伸展,像是一棵随风摇曳的树上,两条灵蛇在起舞。同时,原本隐于黑暗中的群舞演员也伴随乐曲力度的强化,开始加入与领衔舞者共舞的行列中。

乐曲进入尾声,所有的群舞演员围绕小圆台,形成上下两层圆圈,将领舞者团团围住——仿佛双层奶油蛋糕上插着一根蜡烛。最后一个强音落下,他们一同俯下身体。每到这个时刻,乐声与舞蹈都同时停止了,但观众的心却被这完美结合的乐舞抛上了云巅,因此报以海啸般的掌声与欢呼声。

莫里斯·贝嘉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在60年代创作了《波莱罗》,而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早在30年代便与世长辞,很遗憾的是,这两位莫里斯没能就《波莱罗》开展过碰撞与探讨。但艺术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即使时空交错,艺术作品的缔造者依然能够在解读、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相遇”。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