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文韵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七彩文韵 >> 正文
七彩文韵丨疆嘎:新闻传播对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传承和发展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6日 22:49:00  来源: 滇云艺海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文艺评论丨疆嘎:新闻传播对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传承和发展价值探究

  一、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

  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多民族边疆省份,是一块古老神奇、富饶美丽的土地,自古就有“彩云南现”的美誉。彩云之南具有积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是人类祖先最早产生和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遗迹的发现,早已证明云南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是东方多元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是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区。云南的历史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如古滇文化、爨文化、南诏文化等等。云南更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秘境之地。云南有25个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云南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彝族文化、白族文化、纳西文化、傣族文化、佤族文化等。每一种民族文化,又都包含着各具特色的历史、宗教、风情、习俗、建筑、服饰、饮食、工艺、歌舞、曲艺、绘画等各类文化种类。与此同时,云南还具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谱写着“天地人和“的美好乐章。

  云南特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使云南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原性民族文化歌舞乐奇观。目前已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歌曲20000多首、舞蹈6700多套、戏曲2000多个、器乐200多种、叙事长诗50多部,并有一大批民族民间非遗传承人。云南民族原性歌舞乐,是云南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依托和思想感情的根脉,是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著名音乐人雷振邦、刘炽、郦自柏、李坚等、舞蹈人贾作光、张苛、毛相等艺术家从中汲取原性文化艺术元素加以升腾和创造,为我国当代歌舞乐坛奉献出大批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上世纪90年代著名音乐家田丰等人为云南民族民间歌舞深深陶醉,从而在云南倾力从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继而发现和培育出李怀秀姐弟、香格里拉组合、云南映象等一批云南民族歌手、舞者,在一次次全国性音乐舞蹈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引起广泛关注,把云南民族民间美妙的音乐舞蹈传递给中国和世界。这里特别要提的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老师在田丰传习所的基础上撷取云南原性民族歌舞精华,推出了以原性民族舞蹈文化为主的大型民族歌舞诗《云南映象》,为中国及世界奉献出一道奇异迷人的文化景观。可以说,近些年来在多次全国性专业和群众性音乐舞蹈赛事中,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资源、魅力和价值,越来越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及时、集中、科学的进行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是一件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而又任务艰巨、刻不容缓的文化工程。云南是中国特色、世界珍贵的“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拍摄的基地”、“文学创作的宝库”、“民族文化的富矿”。

  二、新闻传播下的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现状

  1、现状

  “原性文化”它泛指民生、民谣、民间、图腾文化,是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文化,仅有地域特质、并无高下之别的文化形态。这一新概念的出现,是由于近些年来全球化、现代化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作用于我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文化生活,在时尚、快餐文化流行的社会背景的挤压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从概念到生产过程,从流通到大众文化消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个性化、独有性、地域性的原性民族文化即非遗文化作品,越来越多的被标榜着规范、统一的科学体系和无所不在的市场所异化或整肃,传统处于不断的边缘化的过程之中(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的文化母体即根性文化(从歌而论的“原生态”民歌),因为不适应所谓的科学体系和评价标准,已经难以进行良性的文化传承,无法进入主流文化的评价、传播体系。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众多的“后起之秀”,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连用以标明身份的名称也无以为继了。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情况下,产生了带有强烈文化诉求的“原性文化”即非遗文化概念。归纳起来,这一概念的文化诉求主要是:

  (1)原生性的各种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化记忆、更是文化基因,是需要保护的文化种子资源,最理想的保护方法是活态传承。

  (2)强调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是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色和基石。

  (3)表达出对主流文化、时尚文化以及文化市场中传统文化要素或自我意识严重缺失状况的担忧。

  以《云南映象》为例:

  2003年,以《云南映象》为代表作的云南原生态歌舞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空前的热潮,由此在理论界和社会公众之间造成了对“原生态”的深入探讨,使公众对民族文化的热潮有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感受。并且,《云南映象》随即迅速疯卷世界,将云南的原性民族文化进一步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平台。在此之后,一批原性民族歌舞作品陆续诞生和传播:《云岭天籁》、《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梦幻腾冲》等这一批原生态歌舞作品在云南各州市及国际、国内内各大城市进行演出和传播。

  《云南映象》的创作和缔造者杨丽萍老师曾不止一次的说,她一直有一个理想:把那些濒临消失的原性文化即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她担忧我们现在看到的能真实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太少了。就像自然环境需要保护一样,云南的人文环境安全更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更需要保护。”正是用原性民族文化和智性文化手段叠加粗粝质朴的舞蹈语言的表达,向世人传达了一份厚重文化所具有的震撼力,才使得《云南映象》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赢得了世界的赞誉。(这里所说的智性文化是指从原性文化中提纯出来,通过理性逻辑演绎焕化为更高层次的文化样式。形成新的开放性文化,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状态,它是人类不分国家不分种族可以共享的文化类型)。

  正如杨丽萍老师所担忧的,不少民族民间文化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消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在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能吟唱本民族史诗或掌握其他文化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在云南省玉溪地区,一位彝族毕摩保存有几百册彝文古籍。他去世后,因为后代中无人懂彝文,家人就把全部彝文古籍堆放在屋檐下,风吹日晒损坏丢光。一些专家估计,颇有特色的云南基诺族服饰可能在20年中消失,他们居住的传统竹楼在10年内将被现代砖瓦建筑全部取代。

  上个世纪末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的创立者田丰曾提出"原汁原味,求真禁变"的观念,为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之路呕心沥血。而杨丽萍老师的《云南映象》则是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接受少数民族原性歌舞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如何坚守住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何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也是我们在探讨此类课题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质上,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是一种自然规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之下,西方文化、强势文化正严重威胁着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安全。而原性文化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拷问我们的文化认知,督促我们善待中华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传统,警示我们面对文化上的全球化倾向,多一份自觉、自省和自信。

  三、新闻传播对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作用和贡献

  (一)传播媒介的范畴

  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及对人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这通常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然而,社会的发展变革对传媒的使用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二者之间呈现互动关系。纵观当代中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传媒的发展历程,至1958年电视开播,完成了今天被视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历程。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该公司的第一部个人电脑IBM5150后,个人电脑为各行各业包括传媒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果可以称为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话,那么进入这一新的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其标志就是个人电脑在中国的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更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又一新阶段,其标志就是中国向全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进入民众家庭,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近十几年来,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通过手机客户端,传播媒介进入到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高速发展阶段。

  (二)作用与贡献

  1、传播影响广泛

  在对上述提及的原性民族歌舞作品的推广中,无论是在节目打造初期进行推广的各级政府,还是后期运作的文化演艺公司都大力运用了新闻传播这个有效有力的武器。演出伊始,宣传开道不仅成为号召市场的必要方式,也成为打造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高品质高素质多民族多角度的原性民族歌舞作品,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影视作品、互联网等各种传统传播手段为基础,加上舞台作品本身的受众人群以及节目相关宣传印刷品的派发,使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潮,也成为理论学术界探讨的热潮。最终形成独特的“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现象”。曾几何时,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将“原生态民歌”单列一组进行比赛,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央视作为展示、传播、倡导中华文化的国家媒体,有意识地承担了这样一种文化责任,对全国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其次,它提高了全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程度,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化遗产的思考,增强了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这是在进行文化生态的建设,表现了文化的前瞻性思考。

  2、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原性民族歌舞文化

  由于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持续升温,社会大众的关注度和认识度不断提高,使得传承和发展原性民族歌舞文化成为可能。笔者一直认为: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传承。比如,上文提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云南省代表队就涌现出李怀秀李怀福姐弟、香格里拉组合、新稻子组合、一窝雀组合等一批优秀的歌手、组合。这些能够耳闻乐见的选秀与造星运动是全国人民、云南各民族人民都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社会认知度,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促使山里的孩子们开始自发自觉自愿的珍惜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甚至诚实的、外地的孩子们、专业人员门开始纷纷走上在田间地头拜师学艺的道路,这无疑是促进和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有效传播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市场认可,从而使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又找到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爱、自尊的观念。真正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文化真谛。

  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双创结合,缔造时代生命力

  近年来,无论是主流国家院团还是独立制作人,都意识到要到根性文化之地寻找原性歌舞文化的创作契机,他们深入民间,挖掘传统的原性文化,包括原生态新民歌的打造,他们采风之后再让音乐人利用民歌的旋律、节奏,注入流行的元素进行加工制作,用市场化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并接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以“推动原性民族民歌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譬如;徐千雅的歌曲《彩云之南》郝云的《去大理》侃侃的《滴答》等歌曲无不风靡一时。而火遍大江南北的西双版纳“傣迪”、丽江古城的“阿哩哩”泸沽湖摩梭人的打跳“甲搓舞”等自娱性很强的圈舞也都强力出圈。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呼吁,真正地道的民歌需要由当地的歌手用当地方言来演唱,“市场化是对原性文化之民歌的一种破坏”。但笔者看到的现实是传统的民歌用方言演唱的形式为其在本地区外的推介造成了障碍,加上原始民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更没有“包装”,很难得到现代人的认可,更难以让大众接受。与时代同步进行巧妙的跟进和融合,不仅能够改变千篇一律的流行文化,更能凸现“原性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从历史文化发展长河来看,没有什么经得起时间车轮的侵蚀,只有与时代结合的经典才是真正能够传承下来的文化经典。

  4、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运作与品牌运营中,大众关注度就预示和意味着经济利润。无数的经济规律和社会实践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众在解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寻求高层次需求的解决,这就是耳熟能详的再各类媒体中经常出现的字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发展培育了一批从业人员。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生活稳定,必然会促进更多的消费,刺激更多的良性经济循环和经济增长。而这就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力,我们深深的期待着这样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探讨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传播品类传统,运用品类少,传播范围局限性

  浏览一下我们能接触到的各类资讯渠道,不难发现,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相关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信息的,都是普遍意义上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带着标准政府运作手法的痕迹,而真正能够传递、吸引和影响到社会潮流的风头浪尖——青年人群体的新兴媒体和传播渠道,使用的不多、不广。这使得整体的传播营造了原性民族歌舞文化是“沉闷的、无新意的、大龄和老龄化”的整体形象。而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青年下一代、新生人类、新新人类们是否能够守得住民族文化的阵营。所以,建立符合时代发展、保留民族特色、传承性保护的传播策略才能够真正将原性民族歌舞文化、原性文化、甚至民族文化真正弘扬和传播的有力保障。

  (2)传播质量与传播效果(短效性和长效性有效结合)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传播,基本是靠新闻发布会、热焦点追踪等等方式进行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传播客体被分割成为点状的新闻事件,使得民众注意力被发散,传播质量欠佳。

  (3)国际平台的运用不够

  在信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世界是平的”。国际市场并非遥不可及,而只有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原性民族文化,才能够更好的获得经济利益,才能够更好的获得国际地位。放眼国际平台不仅仅能够抵御好莱坞文化的侵蚀,还能将民族文化的灿烂向世人展现。目前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在国内,而非注重国际市场的培育,这是需要调整的战略发展方向。

  (4)有效资源整合不够,效率浪费

  分散传播,没有进行事先的资源整理,没有传播的宏观把握,这使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和出现的问题。避免资源、效率和效力的浪费将会大大节省开支,大大增加传播效果,完成传播任务。

  (二)探讨解决方法

  1、运用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但“新媒体”有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它是数字化媒体。因此“新媒体时代”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完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自然也就演变为“新媒体”,因为它不但将原有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而且具备了众多新的功能,且可以与其他任何数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换。

  二是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首屈一指的互联网,也可视为“新媒体”,即今天常说的“第四媒体”和“网络媒体”这就包括了自媒体的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及其他自媒体。

  三是互联网的发展是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如青年一代普遍关注的网络游戏,其发展不仅从游戏情节设计,而且从形式外观、进入路径,都成为良好的传播承载渠道。

  四是广告介质的加入大大扩展的新媒体的范围。比如各类户外广告牌、楼宇电视、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移动电视、车载电视等都成为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新兴媒体。

  2、加大人才的培养

  无论是国际平台的运用还是宏观战略的把控,都离不开人。人的作用在时间的运作中非常重要,培养和挖掘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不可放弃的工程,将决定着未来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

  3、运作与国际接轨、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借力打力,与国际接轨,运用各类能够运用的国际平台,加大国际间的合作,是事先搭建通畅的国际平台的基础工作,有效的整合各类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传播力等等,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效率,达成效果。

  五、展望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未来

  (一)未来的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1、我国传媒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媒产业将逐步走向成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借鉴国际传媒产业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战略下,我国传媒产业--从功能的单一到功能的多样化、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仅仅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承认新闻事业的产业性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这是我国大众传播业几十年发展的历史轨迹。未来我国大众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将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超大规模媒介集团的问世以及它所带来的传播领域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二是传播领域“游戏规则”的建立、健全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

  (1)传媒产业企业化,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管理

  国家对传媒机构的管理法制化。国家将制订有效的法规制度来约束自传媒的传播行为,逐步加大对传媒的行政干预以保持对传媒管理的连续性,国家控制大量的传媒机构,并且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其覆盖率。部分社会资本仍然可以进入传媒产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部分传媒机构将实现直接上市融资。传媒的新闻采、编、播部门与其他部门分离,不参与经营,仍实行事业单位式的管理体制,以保证传媒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这是传媒业的立身之本。

  (2)综合性传媒比重下降,广告业务仍将稳步增长。专业性、商业性传媒的比重将逐步提高,综合性传媒的比重相应下降,广告主将倾向于选择专业性传媒,而分类传媒也将成为时尚。平面媒体增长速度加快,区域化市场格局逐渐形成,同质化依然是主要竞争特点,与立体媒体争夺广告市场的竞争加剧。

  (3)媒介整合合作加快,市场格局开始重构,我们上文中提起的新媒体将大显身手,将传媒渠道细分化,(抖音、快手、腾讯视频、小红书、B站等)这样有利于在运作上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效果。

  (二)未来云南原性歌舞文化与新闻传播的结合发展方向

  1、去粗求精,市场规律,精品生存。

  每个产品都有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在进入产品衰退期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创新或推出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品,是不能够延长产品存活的生命的。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提炼精华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这里仅以云南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为例,我们在疫情后又重新增项推出了一整台全新的篝火晚会暨原生态歌舞打跳晚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原因就是原来的产品单一,已经不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需要新的生命活力,节目一经推出,好评如潮,事实证明了只有创新发展才能够做精做强。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真理,原性文化民族歌舞文化产品也不例外。在各路神仙纷纷推出各类的原性民族歌舞文化产品的今天,只有好品质的作品加上好的运作和经营,才能够真正创造利润,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市场的优胜劣汰是必然的经济规律,而经得住考验留下来的,必定是精品生存。

  2、多元化传播与市场运作

  运用多元化的手段,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打破条条框框,进行多元化的立体传播,将是原性文化民族歌舞文化作品的传播趋势;而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市场运作,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必然手段。这都是原性文化民族歌舞文化产品能够存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展和壮大。

  3、保护民族原性文化的潮流和理念。传承是最佳的保护方式,这是笔者坚信的理念。

  4、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信心

  随着规范化的运作和国际化的传播,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能够实现对经济的反作用力,能够促进国际家的友好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理解,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重新回归到国际舞台。

  六、结语

  关于新闻传播对云南原性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价值,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对于这样的时代命题我们都应具备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社会责任和战略思考。在新媒体自媒体盛产的今天,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新闻传播与自媒体的巨大区别,主流媒体的传播是原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是原性民族歌舞艺术特色传播和审美的不二体验。只有不断延展和打磨出辨识度强的传播环境,才能将原性民族歌舞文化以多元的形式传播开来。才能让原性民族歌舞艺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充满活力。也只有利用新闻传播的大众形式,让人民群众充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具备当代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共鸣与共情,进而传承和发展出真正的传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观众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原性民族歌舞文化作品以身体语言触动当代心灵,必将引领更多观众探寻传统原性民族歌舞文化的质朴、厚重和美好。

  作者简介

  疆嘎:国家一级编导

  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

  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昆明舞蹈家协会主席

  疆嘎

责任编辑:崔庆波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