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崇州:非遗竹编编出幸福生活共享之路
随着精心编排的舞蹈节目《一竹一生》上演,13日至16日,为期4天的道明国际竹文化周在四川成都崇州深入开展国际竹文化交流互鉴活动。
作为成都国际非遗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明国际竹文化周持续吸引世界各地竹爱好者、从业者、研究者等围绕竹文化、竹技艺、竹产业,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路径,充分发挥非遗认同、非遗赋能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和影响力。
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
开幕式当天,由越南、俄罗斯、斯里兰卡、爱尔兰等多国留学生代表组成的国际组,每人手持一个熊猫盖碗茶杯,在非遗老师的指点下,或挑或压之间,在茶杯上缠上一圈圈细细的竹条。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的非遗竹编熊猫盖碗茶杯就做好了。
“我非常喜欢这个盖碗茶杯的比赛活动,让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了中国的竹编,希望可以有更多时间来学习竹编。”来自越南的桃梅玲兴奋地说。
成都“十二月市”的道明竹市,让乡村更具蜀风雅韵;“蜀里乡间”竹编艺术展,为游客带来文化的“超赞”体验;竹下雅士荟,竹笛、竹箫、竹笙等乐器不吝展览,供游客领略竹乐器的独特魅力......在竹艺村、竹艺公园等点位,活动周共举办10大特色活动,全景呈现竹编在设计、加工、制作、包装等领域蓬勃的产业发展态势,让世界各地游客深入体验非遗竹编魅力。
据统计,自2019年首次举办以来,道明国际竹文化周受到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家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道明竹编还受邀前往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交流展出,并取得一致好评。道明竹编“平安扣”“竹蝴蝶”“瓷胎竹编”等还多次作为国礼和国家外事活动用品出现在重要外交场合。
充盈非遗竹编发展活力
长期以来,非遗传承和发展的一大掣肘便是资金困难。崇州首探“银非合作”扶持路径,最终资金池里的资金将用于解决非遗产业发展、非遗创业资金瓶颈。“随着以‘银非合作’签约为代表的‘金融+非遗’专业服务体系建立,崇州探索的非遗发展长效帮扶新模式有望为更多非遗项目、企业和人才提供金融支持,帮助更多非遗传承下去、红火起来。”崇州市有关负责人说。
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非遗传承注入资金支持,只是崇州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一项举措。多年来,崇州市统筹推进、夯实竹编传承基础,立足创新、充盈竹编发展活力,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大美乡村图景不断照进现实。目前,崇州已形成道明竹编、怀远藤编、廖家木雕、观胜盆艺4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带,形成非遗点亮乡村、文化延续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特别的是,依托道明镇特色竹编,网红建筑“竹里”、竹艺村和竹艺公园“三竹共立”的格局已初具形态,吸引成都、四川乃至各地游客前来打卡。2022年,道明竹编制品年产值2195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余元,全年接待游客88.42万人次。
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近年来,崇州着眼打破竹编技艺零散生存状态,搭建竹编文化创客基地,聚合40名竹编技艺传承人、100名竹编艺人、4000余名从业人员,引入13支专业文化团队以及艺术家、文化创客等团队,通过“集群创作+规模生产”的模式带动竹编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这些新一代的竹编非遗传承人,不再满足于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他们深度挖掘竹文化内涵,进行竹文化创作,将竹编产业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舞台。近年来,道明竹编多次参加美国费城花展、韩国全州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等国际活动,每次带去的展品都被抢购一空,可见国外民众对道明竹编的喜爱。
道明竹编在奋力走向国际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和媒体的目光,他们纷纷走进道明竹编的家乡,找寻古老手艺与现代创作的灵魂。近两年就有超50个国家的各界友人、媒体记者走进中国、走进崇州采访参观,媒体报道内容全球传播量超过30亿次,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张闪亮名片。(陈晨)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