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舞台“探路者”王舸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5日 05:30:02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舞台“探路者”王舸

刘九思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由无锡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歌唱祖国》,日前在国家大剧院首演,青年舞者肖雨用细腻而幽默的舞姿,演绎《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的一生。

“灯长明兮,夜未央;五星灼灼,出东方。”去年,舞剧《五星出东方》代表北京市分别斩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舞台表演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被誉为“一部具有高度历史性和民族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佳作”。

这两部作品的总导演都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王舸。王舸其人,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质朴,既没有与世隔绝的仙气,也没有墨守成规的匠气。即便早已载誉无数,他身上依旧充满人间烟火气,葆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在艺术道路上不辍耕耘、披荆斩棘。在过往的二十多年里,最让他痛苦不堪的是创作,最让他乐在其中的也是创作。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剧场里的“红色爆款”

“在2016年为国家大剧院创排《天路》之前,我的舞剧创作从未触碰过主旋律题材。过去的几年,正巧赶上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这些重大时间节点,我一口气排了四部主旋律舞剧,更难得的是,大家很喜欢这些作品。”

王舸创作的主旋律题材舞剧总能令人耳目一新。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轻松诙谐,会在不经意间拨动观众的心弦,让大家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拍手叫好。“老百姓花钱买票来看舞剧,我想让人家能看懂,能不带疑惑地沉浸其中。”坚持守正创新、为人民而舞,王舸创作的一系列主旋律舞剧成为剧场里的“红色爆款”。

然而,宏大的主旋律题材往往与观众有着较为遥远的时空距离,将其创作成一部接地气的舞剧作品,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天路》《歌唱祖国》《五星出东方》《旗帜》都是原创舞剧,没有文学作品作为支撑,需要自己挖地基、盖大楼,每次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为主旋律题材寻找创作思路,王舸有一套独到的方法,那就是“不从正面去思考”。他不设定条条框框,不拘泥于题材本身,而是格外关注题材的精神外延度,“要反复推敲,准确地抓住题材延展出去的精神,摸索到要表达什么主题,才能看得到创作的可能性。”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的文学剧本创作历时一年有余。“以修建青藏铁路为题材排出一个十几分钟的舞蹈作品,我感觉可以胜任,但是要排成一部大型舞剧,一开始真是犯难。困顿之中,时任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说工程建设很难避免人员伤亡,令人感动的是,千万个无名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一代代人民的美好生活,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我突然就明确了,这部作品要歌颂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坚定了创作初衷,王舸立刻集结主创团队奔赴青藏铁路的起点西宁市,坐上火车沿途采风,寻找直击心灵的创作素材。“我们在格尔木参观烈士陵园,放眼望去是数不尽的墓碑,年轻的铁道兵们长眠于此,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火车奔驰而过的每一寸铁路都洒满了他们的血和汗,甚至把生命留在了这里,这不就是军民鱼水情吗?”在青藏铁路采风的那些天,王舸时常眼含热泪,他下定决心要将年轻的铁道兵战士化作舞剧故事的主人公,刚到拉萨就马不停蹄地组织主创团队深化创作。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初期创作同样历经坎坷,编剧许锐反复修改故事大纲,王舸总是眉头紧锁。“这个题材真的很难做,除了一块考古出土的织锦护臂,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助于创作的史料记载,相当于要原创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找不到既符合题材主题又适合创作个性的切入点,完全失去方向感。最迷茫的时候,我甚至想过把创作费退回去,没有好思路不如不做。”

直到有一天,许锐提出了一个新构思,即让水火不容的两拨人“掉”进同一个地方,由此展开惊心动魄、妙趣横生的情节。王舸终于看到了希望,他认为这样的规定情境非常具有戏剧张力,可以开掘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主题思想,搭建兼具喜剧元素、悲剧内核的故事情节,塑造血肉丰满、情感真挚的人物形象。“在这部作品里,不同民族的人民构建起一个命运共同体,织锦护臂预示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这是心灵的交融、精神的互通,可以为舞蹈编创带来极大的空间。”王舸又一次实现了原创的突破,时隔近三年,他回顾这段艰难求索的过程,言语中仍难掩兴奋。

“舞剧要让人看懂,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创作者必须先把题材吃透,创作的前期准备会耗费很长时间,这是急不来的。躲在观众席里看到大家的专注和感动,我心里感到特别踏实。”

舞剧《歌唱祖国》剧照

2.塑造“万箭穿心而不倒”的小人物

在王舸的舞蹈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个性格鲜明、格外“接地气”的人物形象,酷似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你我他,又总能以小见大,通过平凡而又多彩的人间百态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和思考。含辛茹苦抚养日本遗孤的“中国妈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胸怀,武汉街头起早贪黑卖早餐的“下岗夫妇”展现了逆境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客人散去后独自思念儿女的“老茶倌”引发了社会对空巢老人现象的关注……王舸倾情塑造“万箭穿心而不倒”的小人物,在他心中,每一个靠双手去打拼的劳动者都非常值得歌颂。而这些对生活的敏锐发现和深刻感悟,源于他绝处逢生、百折不挠的人生经历。

“我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的是中国舞表演,作为演员条件并不算出色,转行做编导既是出于一直以来的兴趣,也是迫于尴尬的年纪和身上的伤病。”王舸坦言自己是“草根出身”,30岁那年辞去剧院的演员工作,他开始在地方的院团、院校里寻找创作机会,初出茅庐那些年吃了不少苦头,经济上也时常捉襟见肘。

王舸的舞蹈编创大致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中国妈妈》《父亲》《过早》等源于生活的现实题材,另一类是《汉宫秋月》《长恨》《凤悲鸣》等取材于文学作品的经典改编,其中又以女性题材居多。谈及选题初衷,他的回答直截了当:“机会来之不易,我必须珍惜每一次创作,然而又要面对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地方院团的演员在基本功和技术技巧方面与北京、上海的演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坚持跳舞的男孩子很少,留下来的大多是女演员。所以,结合演员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题材,才有可能让作品脱颖而出。”

历经彻骨寒,方闻梅花香。凭借着智慧和韧性,王舸在默默无闻的岁月里苦练创作本领,编创了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一路稳扎稳打、硕果累累,屡次获得全国舞蹈大赛金奖。那些贴近生活、别具一格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为他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新的机遇。时任广东歌舞剧院副院长的国家一级编导文祯亚抛出橄榄枝,邀请王舸担任现实题材舞剧《骑楼晚风》的总导演。由此,王舸开始了舞剧创作,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早期的舞蹈编创为王舸的舞剧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舞剧作品依旧以血肉丰满的小人物作为主角,即便是大禹这样的上古时期历史名人也“走下神坛”,被塑造为一个心怀家国、志在天下的父亲形象。“舞剧不需要复杂的情节,我的创作重点还是在于塑造典型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有了‘人味儿’,才能很顺畅地与观众实现情感链接。”

根据歌曲《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的一生创作一部同名现实题材舞剧,王舸同样没有去“神化”这位老艺术家,而是把他当作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去探究。“这首歌写得很顺利,从一气呵成的创作过程中能挖掘什么故事呢?我意识到还是要关注人物,于是就找王莘的儿子王斌聊天,想知道他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王斌老师随口说了一句‘我爸挺幽默的,跟我妈一辈子没吵过架’,不经意间打开了我的思路。我要刻画的这位艺术家懂生活、爱生活,这样的人才会用心用情去创作。”

在采风中,王舸又了解到《歌唱祖国》并非一炮而红,王莘对此并不气馁,他充满信心地积极奔走于工厂、农村、医院,教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唱这首歌,让《歌唱祖国》从天津唱到了北京,从1950年的国庆唱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同为文艺工作者,王舸既能够切身体会主人公创作一首歌曲后的兴奋激动,也理解他期待歌曲广泛传播、接受人民群众检验的迫切心情,“从他的经历里,我不仅看到了为作品投注全部心力的自己,还看到了生活中排除万难、努力拼搏的普通人。”

王莘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新中国充满了极致的热爱,方能挥笔写出这样一首伟大的歌曲,并大踏步地走到人民中去,让这首伟大的歌曲传唱至今。王莘的一生折射出的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那种淳朴美好的精神,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当下伟大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为了构建作品独特的审美气质,王舸导演决定将舞剧《歌唱祖国》排成一部轻喜剧。他将人物的成长历程与“溅满生活泥浆的琐碎细节”编织起来,选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处可见的生活物件作为重要道具去发展舞段,将日常的行为动作转化为舞蹈的肢体语言。在这部作品里,观众能看到一对青年夫妇携手创造美好生活,能看到广大的工人、农民挥洒汗水歌唱新中国。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力量,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力量。

舞剧《天路》剧照

3.自己淋过雨,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

2021年,45岁的王舸当选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从此扛起了新使命。他在就职发言中表示,要着力培养青年编导人才,带领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肩上的担子重了,他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思考也更为深刻。

“我认为当下的舞剧创作不缺少优秀的编舞人才,真正需要培养的是会编舞的导演人才。”从《骑楼晚风》到正在创排的《白蛇传》,王舸的十余部舞剧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创作风格——舞中有戏、戏中有情、情中起舞。在不间断的创作实践中,他认识到舞剧是舞蹈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门类,舞剧创作不仅要求导演具备高超的编舞能力,还要拥有文学、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审美能力。“总导演是作品的第一负责人,一旦作品出现问题,那都是总导演的问题。舞剧创作对导演的综合要求非常高,青年编导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短板,有意识地去学习补充,还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做导演很苦,一定要做好忍受孤独和压力的准备。”这些语重心长的提示,是王舸从艺多年的经验之谈。

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期间,王舸就对编导很感兴趣。课余时间,他观摩大师们的作品,追着老师们“开小灶”,为他详细讲解这些经典之作。“我想搞清楚每部作品的优点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做能够更好。老师们的作品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提升了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发现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时至今日,王舸稍有空闲便会到剧场看话剧、听歌剧,甚至会飞去百老汇“恶补”音乐剧,国内外的经典电影也是他重要的创作养分,“不光要大量学习,还要把学到的东西分类储备起来,灵感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迸发。”

合作能力对于舞剧导演同样至关重要。舞剧作品是各专业艺术家众志成城的创作结晶,导演要组织编剧、作曲、演员以及舞台美术各部门为共同的目标攻坚克难,为他们的创作定基调、指方向、做判断。然而,艺术家个性迥异,导演在合作中过于强势、过多介入只会适得其反。从前,王舸在创作中事事操心,搞得合作者心神不宁,甚至有些怕他。现在,他逐步调整方法,有意识地为大家创造更充裕的发挥空间,“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专家,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才能够腾出更多精力去关注作品的精神层面,去打磨出有个性、有情感、有思想的舞段。”

导演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去承受难以名状的孤独和高压。很多人认为,舞剧创作是在排练场完成的,其实从接到创作任务开始,导演的神经就高度紧绷起来,一直持续到首演圆满结束。即便是夜深人静时,王舸也忍不住琢磨创作,时常因为一个突发奇想而彻夜难眠。因此,他有了两个日常爱好——品酒和潜水。“创作者需要孤独感,尤其是在最痛苦的构思阶段,大部分时间只想独处。有时候临近崩溃,我会小酌几杯,把自己从冥思苦想的状态里择出来,踏踏实实睡一觉。”至于喜爱潜水,他也有类似的解释:“高压之下要偶尔放空自己,唯有潜入海底可以暂时不去想创作,拥有片刻的安宁。”

王舸深知创作之路的艰辛,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他对青年编导的求助求教总是有问必答,“尽管排练结束非常疲惫,一想到有年轻人在等待我的创作建议,还是要打起精神认真研究他们的作品,尽快给予回复。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也是我不能推卸的责任。”他对晚辈的关怀不局限于业务提升,更重视青年舞蹈家的道德修养。“年轻人问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舞剧导演,我会告诉他们,想做好戏,首先‘三观’要正,要以道德为根基,探求永无止境的艺术。”诚如他在获得“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后感言:“我经常告诫自己,创作者的修身自省极为重要,任何时候必须听得进意见。”

舞剧《旗帜》剧照

4.“赶上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王舸的日程越排越满,很多创作需要离家数月,与父母妻儿难免聚少离多。家庭与事业难兼顾,这是无解的难题。“父母年纪大了,我不能照顾,儿子正在成长,我不能陪伴,妻子为了不让我分神,独自承担起我们两个人的责任,每次想到这些,心里真是不好受。家人支持我的事业,我能做的唯有尽心尽力排出好作品。”

谈及今后的创作之路,王舸认为“没有计划就全是惊喜”,他珍惜与每一个题材相遇的缘分,愿意尝试各式舞种、不同风格,甚至是更广泛的艺术门类,这样才能让创作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感。“多年来,我努力将戏剧融入舞蹈,逐渐有些不满足。戏剧在舞蹈中不是一段过程,而是一个个戏剧点,这是起舞的点,也可以是歌唱的点。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创作音乐剧,或者更为跨界融合的舞台剧,这样我塑造的人物就能在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目前,王舸正在广州创作芭蕾舞剧《白蛇传》。“这个戏跟大家印象里的那个传说故事非常不一样,会是一出轻喜剧,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法海’形象。”王舸忍不住透露了他的新作品:“我想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传递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探索中国芭蕾自己的风格。”

在此之前,他已经与广州芭蕾舞团有过一次合作,创作了中国文艺史上首部以1927年广州起义为题材的芭蕾舞剧《旗帜》。为了多维度地塑造英烈形象,渲染浪漫而悲壮的氛围,王舸大胆打破传统叙事手法,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形成多线索结构,叙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汪洋恣肆的情感喷薄而出。“广州起义惨烈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我不想把战争和死亡做得太实,所以再一次放开胆子去尝试创新。舞剧的感染力在于展现人物的内在品格和人物关系纠葛出来的戏剧张力,我在不同时空的穿梭中刻画英烈们与家人、与战友之间稍纵即逝的美好,和‘浴血报国’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在感动的同时自觉去思考。”

舞蹈艺术以肢体叙事抒情,是与世界接轨的“国际语言”,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极佳载体。王舸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舞剧创作究竟要表现什么?我认为第一层是故事,第二层是美学,第三层是文化的渊源。无论是什么风格体裁的作品,都应该体现出一种文化感,这是我现阶段在探索的课题。我将在新作品中着力彰显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观众去感受祖国的文化之美,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继舞剧《歌唱祖国》四月进京之后,芭蕾舞剧《旗帜》和《白蛇传》也将于今年夏天与北京的观众见面。“这三部戏都是第一次来到北京演出,是我向老师们、家人们和观众朋友们上交的答卷,希望大家在作品中看到我的成长。”言语中,王舸满怀期待又不免紧张。

回顾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王舸真诚地说:“我特别幸运,赶上了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恰好是心中最爱,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我想通过作品去呈现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影响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帮助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梦想。”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