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列表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要闻列表 >> 正文
【“新”生向前】诗画里的向往家园——曼远村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4日 16:01:00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

  回望40余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余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本期“新”生向前·云南十城二十村保护工作系列报道,在傣历1385年的泼水节期间,带你走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发现千年古韵傣寨的沿袭变迁。

 

 

晨起

阵阵柚子花香,浸润着古朴温柔的傣寨

竹楼下的“老咪涛”(傣语:老奶奶)已经开始纺织

餐桌上的“喃咪”(傣语:一种混合酱料)蘸水已等候多时

在曼远村

感受传统村落中的民族生活美学

古树参天,宁静致远 关键词:溯源、格局
 

 

一座寨门,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眼见曼远古韵悠然。

  穿过寨门,一眼望见的便是傣族人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寨边百年古树苍劲挺拔,寨内几十栋竹楼排列整齐、方向一致,村内古井、井塔形貌精美华丽,在晨曦的映照下,曼远村静静地伫立在青山绿水间。

寨门旁的早餐铺

村落“背山面田”,北靠山坡、南面为连绵的水田,整体形成“山—村—田”圈层式的山水格局,绿林、村落、农田依山势由高至低呈扇形式展开。

  曼远村依于山脚,由北向南沿缓坡布局,建筑层层叠落,顺应自然地形,依附“树枝状”道路,村内成组团式分布。

曼远村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还是省级生物多样性竜山自然圣境保护示范点和传统傣医药社区保护项目示范村。

  曼远村的起源,能追溯到千年前。据傣文古籍《囊丝本勐罕》(即《勐罕地方志》)记载,曼远村原名为曼坝缅,距今约有1292年历史。在傣文史籍《囊丝本西双版纳》里有载:傣历90年,召勐(王子)巡游勐罕坝子时来到一个被茂密的自然原始森林所覆盖的村寨,土地肥美,物产丰沛,气候宜人,犹如仙境一般,因此对这片自然森林无比敬仰和喜爱,便下令赐名此山林地为“竜远召勐”,(即:召勐观赏的“自然圣境”),后来,召勐(国王)将此地分封给一位宫殿酿油师,并准予其凭心意取名,从此,“曼远”之名沿用至今,距今约825年。

跨越千年时光,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被保留了下来。

请旋转手机,横屏观看

村内道路的修缮提升,在不改变村落的街巷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沿着最原始、依托地势自然而成的村道、巷道建设,保留主要道路“树枝状”的布局,随着地形变化有宽有窄。

  曼远村是典型的傣族传统村落,村落从选址到布局都极具傣寨特色。寨心是村落公共中心,佛寺、佛塔位于村落北侧,古井、神树……都是最具象的村落历史文化。

以竹子、木材料搭建的傣楼“通透轻盈”,大都为一、二层木构房屋,具有古朴浓郁的原始民俗民风特色,因韵味十足而引人注目,吸引来一批又一批山外的游客。

  全村大部分民居建筑为傣族传统的第二代干栏式建筑,且风貌保存良好,竹楼共两层,楼上一般用竹片或木板做墙,供住人和起居用,楼下无墙,主要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以数十根木柱为桩,墙和楼板多以粗竹直剖压平而成。房屋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造价低廉。干栏式建筑不仅防潮湿、还具有防震、防蚊的特点,十分适合热带高温多湿的气候。

屋顶为歇山式,坡度较陡,重檐居多,屋面交错组合,外形轮廓丰富。

同在一个村寨,但各家屋顶檐角处的装饰却不是来自某一时代风格一致的产物,全凭屋主心意、喜好,自成一体,别具一格,斑驳而丰富地呈现出动态的历史进程。

早在建寨前就生长在这里的芒果树,透过它们,能感受到生态文明观在曼远人血脉基因里历经千年的沉淀。

  村寨的森林覆盖率超过90%,一呼一吸都带有雨林的湿润,是天然氧吧。村寨至今保留着傣家人传统的竜(long)山文化,对傣家人来说,竜林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竜山面积35亩,有100余棵树龄近千年的野生芒果树,2015年挂牌成立了“曼远傣族竜山自然圣境保护示范点”,是也西双版纳州的重点保护区域。为加大村寨古树保护力度,使古树名木的保护有法可依,勐罕镇制定实施了《勐罕镇古树名树及风景林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古树名树进行GPS定位并分类登记造册,挂在树干上的蓝色牌子详细记录了它们的生长状况,只要扫一扫牌子上的二维码就可通过GPS定位实时监控。

  村民们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古训被流传下来,成为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

村内的傣医药传承已有五代之久。

  开展傣医药社区保护,建立佛寺药园,在佛寺周边种植各种傣医药,利用竜山作为自然保护小区,保存了箭毒木、龙果、香糯竹等珍稀物种,以及望天树等120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00多株珍稀濒危植物。他们把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挚爱融入血脉,探索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村寨示范效应——曼远经验。

二|生态宜居,田园诗意    关键词:沿袭、生活、变迁
 
  
曼远村的一切仿佛被时光遗忘般古旧而温柔,沿路的绿树红花和生活在这的村民又彰显着勃勃生机。

村民们在修缮时有着自己的较真,依旧选用竹子、木材料重新装修傣楼内部,良好地解决了漏水问题。

  跨越千年风雨,村落依然古韵如初,这并不是一件易事。据曼远村党支部书记岩罕尖介绍,因曼远村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雨水,屋顶的瓦片损耗较快,部分房屋内部都出现了漏水的问题,村内人居环境改善刻不容缓。近年来,版纳州景洪市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组织建筑、民宗、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实地考察评定,每年对传统村落安排保护专项资金加强建设管理。例如,在曼远村,一次性给予每户2万元的补助,用于房屋修缮。

村里正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作,使老屋重焕生机。把柱子垫高,不直接接触地面,阻断了热带潮湿地面水分上升与白蚁向上筑蚁穴的道路,保护竹木结构的房子。

资料图片

  2008年,西双版纳州颁布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引导全州城乡建设;2009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在此基础上,出台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对传统傣楼的高度、面积,周边环境等各方面做出了详细指导,建立整体性保护的框架,科学指导曼远村的保护与发展。

千年时光犹如在此停伫,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至今仍延续和传承着。对于屋顶的瓦片,哪怕找好几个村跑几个砖窑场,也要找老师傅专门定制,一瓦一木寄托了傣家人浓厚的执念。

  2020年,古拙的曼远村吸引了《向往的生活》综艺节目来此拍摄,节目播出后,曼远在国内获得了很高的热度和好口碑,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游玩。村民开发“庭院经济”,售卖自制的热带水果干、特色小吃等,栖居之所变致富之所,文旅体验项目逐渐丰富,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当地人将最绿色生态的果蔬以朴素的地摊方式售卖。人间烟火气,让时光不自觉慢下来。

不大的餐桌上,傣家烤鸡、酸菜、野茄子等各味鲜香,“傣家”的味道,吃了才知道。

  “在此契机下,曼远村将进一步推进乡村产新业态发展,保护性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打造以观光、康养为主题的‘曼远IP’,让村民们走上幸福路,古村落焕发新生机。”勐罕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凌灿说道。

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将原先储物和畜养牲畜的建筑一层修缮转变成了店面,售卖一些手工艺品、民族服装、供应傣族美食等,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对原有房屋进行了充分的活化利用。

大学毕业回村创业的岩温海,目前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非遗体验馆,教来往的游客和村内的小孩用双手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生意最好时,日均收入超5000元。

  在岩温海看来家乡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内保存着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傣族织锦、竹编工艺、慢轮制陶技艺、傣族武术、傣族大鼓、传统傣医药、傣族章哈演唱,从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里他看到了“非遗”文化创收的新路子。

傣族慢轮制陶是云南传统手工技艺,有4000多年历史,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岩温海师从傣陶非遗传承人玉应,对来体验的游客进行一对一指导,只要20元就可体验一次国家非遗的傣族慢轮制陶。在顾客制作好的傣陶展区,记者看到,傣族传统制陶被融入新艺术形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各式手工艺品用非遗技艺呈现出来。

  对他来说,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传承和延续,更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种守护。

傣族手工造纸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0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今仍保留着最传统的造纸工艺。

住竹楼、用竹器,竹子在傣家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买菜的竹篮,晒谷的竹匾,用来装米饭的传统“外卖盒”等竹编制品,而今依旧深受傣家人的喜爱。

曼远村是一个“赶摆”氛围很浓的村寨,非遗与“赶摆”集市碰撞出独属曼远的民族风情,是游客眼中的傣寨烟火,也是当地人眼中的民族符号。图片来源 版纳发布

  近年来,正是因为对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生态的保护、对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曼远村有了如此蓬勃的旅游旺景。

  据悉,曼远村日均接待游客数最高可达800余人,除橡胶、傣医药、热带果干、非遗文化外,依托村内的凤凰花林发展林下经济,每年的4月到11月,凤凰树下就会长出牛肝菌,结合牛肝菌的种植,曼远村将持续开发牛肝菌采摘品尝项目。下一步,曼远将继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通过曼远村等旅游示范村来带动、引导更多村寨发展特色旅游,打造民族风情体验、非遗文化体验、农耕体验为主题的七彩旅游环线,不断优化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文旅体验内容,让传统的“观光式”旅游逐步转变为体验式、沉浸式旅游。

傣族织锦传承古法技艺,一根根细绳在纹板上系出花纹组织,木架织机从传统傣锦制作到现在的围巾、手提包、桌旗等创新产品,一经一纬循环往复,将古老的历史娓娓道来。

曼远村人人行动、户户参与,共建美丽宜居的家园,利用房前屋后发展“绿美”经济,种的不只是花草蔬果,更是一种生活乐趣。

在曼远,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每一户人家便是一个景致,庭院里的一畦菜园,一颗挂果的菠萝蜜树,是傣家人与外界沟通感情的另一个符号。

  如今的曼远村,村内设有民宿,传统风情下有了更现代舒适的栖居之所,正在搭建的露天营地、热气球、特色的傣族非遗文化、精巧的“绿美”庭院,当你沉浸其中驻足停留时,热情好客的傣家人会抓一把甜角,把塞你个满怀,骄傲地向你介绍如今的曼远古村是如何绽放新颜。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网

联合出品

监制:尹勇 杨渝 蔡葵 赵志勇

总策划:陈宏玲 孙于婷 陈铎文

统筹执行:赵家琦 陈烈 吕柯芸 和云娟 聂扬

编校:李赟静 乐诚弘韵

撰稿:赵芸瑞 张顺鋆

海报制作:李雪

摄影:赵家琦

视觉支持:小细节工作室

鸣谢:勐罕镇党委政府 景洪市住建局 版纳发布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