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列表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要闻列表 >> 正文
【“新”生向前】探访司莫拉幸福秘境:腾冲三家村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7日 16:01:00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

回望40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本期“新”生向前·云南十城二十村保护工作系列报道带你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这是一座腾冲为数不多的汉佤融合的村寨,500多年光阴更迭,佤族与汉族同胞在此相融相生。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过和牵挂的地方,时光荏苒,这个从“幸福的地方而来”的小众秘境,终将往更幸福的地方而去。

 
 

清乡佤韵三家村,幸福天堂司莫拉

这里位于滇西中缅边境

地处“极边第一城”

腾冲的中南部,东邻腾越镇,北连和顺镇

这里青山环抱、梯田成群

温泉潺潺、景色宜人

3000多年来,一个云南独有的古老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图腾、酒歌、寨心桩,古树、古泉、古建筑

原始生态之美民族文化特色在此相得益彰

这里是佤族人民的幸福秘境

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三家村

清乡佤韵三家村

关键词:格局、风貌、民族

 
01
 
三家村“村在林中,林中有村”的选址建设,展现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和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这里密集的地下泉眼孕育出丰沛的低温温泉,温泉水淌过千亩良田,也滋润着大箐里年岁久远的古榕树群

在古榕树之上,赫然悬挂着牛头,那是佤族牛图腾信仰的象征。牛是三家村佤族的图腾,在土生土长的三家村佤族人民心中,牛是吉祥、神圣、高贵且庄严的

不知是从何时起,这个佤汉融合的神秘村落悄然闯入视野,披着数百年的悠悠岁月,如今仍然散发着远古阿佤原始气息的神秘。

时间回溯到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将腾冲这座边城作为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的第一站,他走进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人一起制作了大米粑粑,嘱咐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并寄语“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如今,三家村各族群众牢记嘱托,在山峦之上,一直将幸福延续。

佤族大多喜欢居住在半山或山顶,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选址也是在山上,四周山地环绕,村落整体坐东朝西,建筑依地势层级错落分布

作为三家村五个自然村之一的司莫拉佤族村,是腾冲市清水镇仅存的几个佤寨村落之一,整个村寨背倚青山、前环良田、左右绿树环抱,村间古木参天、流水潺潺,山泉水系和自然湖泊相映成趣,在“Z”字型分布的村落中行走,不由感觉“天然生态氧吧”之名名不虚传。

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赐予村寨高山、溪水、七个清泉、古木林等等丰沃的自然资源,也衍生出与之相应的丛林信仰、自然崇拜等特殊的信仰体系。

司莫拉,佤语当中的意思为“幸福的地方”

用心用情行走于村中,感受佤族同胞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不难发现,其不仅暗藏在山川秀美、梯田婉约之色里,也在竹林掩映、阡陌纵横之趣中。在那梯田之上、田野之中,茂盛的庄稼肆意散发着勃勃生机,恰如这个传统村落那亘古不衰的盎然生命之力。在时间长河中,在人走入自然建造起村村寨寨的过程中,人和村寨,连同内部、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的生活、信仰水乳交融,自然而然地融为了一体。

村寨内的夯土墙、木构架,就地取材的传统建筑,体现了当地居民与自然生态资源系统的密切关系,突出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这个兼具极佳生态自然与深厚民族特色文化的村寨中,“天人合一,与自然融合”的传统建村理念也显露无遗。当地居民善于利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增加建筑的艺术表现,当火山石、青石、黄心木,还有部分大户人家使用的楸木等名贵木材合而为一时,强烈的感染力很难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行走在依山而建的村落中,不由惹人发问,为何这里95%以上典型明清土木、砖木结构建筑的民居,却隐隐散发“白族民居的文化气息。

村落内建筑单元多为“三坊一照壁”风格,少数为“四合五天井”格式

唐宋时期,司莫拉属南诏、大理国管辖,三家村建筑形式自然而然受到了南诏文化大理民居的影响,因此院落主要特征表现出合院式建筑风格。”从历史资料和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建筑中我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生活在腾冲及周边地区的佤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和发展性。佤族先民们很长一段时间里“迁徙无常,不留遗粟”,在迁徙途中刀耕火种、狩猎而居,然而,从区域上看腾冲及周边区域的佤族同胞们定居当地较早,在西汉年间,司莫拉就形成了多民族交融,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并且农业、手工业发展都比较快。

虽然佤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史主要靠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历史文献资料来推断,但是,活生生的当地佤族传统建筑俨然是一本本活生生的史书

在这些当地传统建筑上,历史画卷为人们徐徐展开,我们看到明代时期,中原文化犹如新鲜的血液,沿着古道的脉管流向边地并在这里凝结起民族大家庭的历史;看到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刻在骨子里“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的基因;看到一支古老民族是如何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云南故事”……

民俗文化陈列馆中陈列着具有佤族特色的民族衣帽服饰和生产生活用具,在这里能窥见佤族的民俗生活

走入这些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之中,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里,华夏千年文明的历史烟尘朝你滚滚而来,无声的传统建筑正无声讲述属于自己的那段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村落属于自己的那段历史。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华文化的灿烂和辉煌如此栩栩如生,这正是这些活着的历史留给后人的不可估量的价值。

幸福天堂司莫拉

关键词:保护、传承、发展

 
02

我国的传统村落已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一直是中华儿女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佤族村来说也不例外,保护好“幸福的地方”,留住幸福,延续幸福,是历史赐予的使命,也是每个三家村人的历史自觉。

司莫拉村寨保护前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但是,在幸福的地方也曾有不被幸福光顾的角落。20世纪末,这里仍有不少群众住的还是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茅草房,“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当时的生动写照。

“后来,经过‘草改瓦’、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新农村建设,我们的佤族群众住上了宽敞又舒适的房子。”三家村党总支书记、司莫拉佤族村党支部书记赵家清在采访中如是说道。

如今的司莫拉

“没有党和政府对佤族群众的关怀,就没有司莫拉的今天。”赵家清眼见司莫拉寨子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村内道路的修缮提升,使得人和物资进出更加便捷,庭院更美了,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衬托得佤族特色建筑愈发清丽古朴……随着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幸福”在这里,不再只是一个名词,更被赋予了动词的意味。

以木结构茅草顶为主的传统佤族建筑——司莫拉礼堂

历史需要留存和铭记,也需要与眼前人一起继续“活”下去,并助力人的生活更好、更幸福,清乡佤韵的三家村如是,幸福天堂的司莫拉亦如是。

司莫拉礼堂门口,雕刻着人形的木桩,也叫寨心桩,一高一低,一男一女,佤语称男性木雕为“达瓜”,女性木雕为“叶里”,意为人类的祖先,象征着和睦的生活和坚贞的爱情

木鼓是佤族凝聚人心、传递信号的工具,是佤族同胞崇拜的神圣之物,平时不能乱动,只有传统节日、重要活动时才能敲打

三家村佤族仍然保留着完整的佤山“塞树”习俗,这里的佤族从远古时代起就崇拜自然,一直传承到现在

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印记;祭寨、塞树、搭牛丛、庆春节、土主圣诞会……文化遗产、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乡风民俗在这里得到了延续;风水格局、村落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田园景观、文物与历史建筑等在内的真实的历史信息在这里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早在2019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已悄然落地,对如何更好保护历史,延续传承,继续将幸福之舟航行得更远,让幸福的人们更加幸福,腾冲将自己的思考写入了其中。

三家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9-2035)图

依托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三家村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民俗文化氛围、建筑及古村落形态,并加强村庄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活生产人居环境,产业提升发展等工作,逐步建立三家村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使三家村的保护向更加健全的方向发展,该规划应运而生,明确规划范围和研究范围,确定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期限,及时定时定调定步伐,为指导三家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点亮了指路明灯。

“大伙儿的收入越来越稳,口袋越来越鼓……”寨子里老人常跟小辈们说,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佤族人民幸福长。2020年6月,三家村成立了司莫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股份制,每户都需要出资入股,才能享受分红。据了解,到2021年底合作社就实现了首次分红11万元,寨子里60户农户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家家都拿到了分红。

村里的扶贫小卖铺,三家村曾经以这里为据点,每星期开两次集市。这个小卖铺也是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三家村进去过的地方

“这样做,就是让村民变成‘股民’,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改变传统观念,提升积极性,鼓励大家参与到寨子的发展中去。”赵家清曾在采访中这样介绍道,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只有寨子这个“大家”好了,个人的“小家”才会好。如今,司莫拉在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大道上,已然乘坐在一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增收的“马车上。

司莫拉礼堂一楼的佤王府大厅如今承载了更多功能,寨子里有重大事项要商量时,大家就会到礼堂里开会议事

在佤族人眼中,世间万物皆有灵,他们尊重自然也保护自然,他们尊重历史文化也保护历史文化。他们的自然里悬挂着民族的信仰,他们的建筑里居住着民族团结的灵魂。房舍稻田、千亩梯田风光、公园慢道、农耕文化观景台,科普观光水车集群、旅游步道、观光小火车,已然可见的和即将可见的,都是他们“幸福”的一部分。

如今,“清乡佤韵三家村,幸福天堂司莫拉”俨然是对这座传统村落最真实和生动的阐述。“幸福”是这里最夺目的主题,从幸福的起点出发,幸福的佤族村追逐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网

联合出品

监制:尹勇 杨渝 蔡葵 赵志勇

总策划:陈宏玲 孙于婷 陈铎文

统筹执行:赵家琦 陈烈 吕柯芸 和云娟 聂扬

编校:李赟静 乐诚弘韵

撰稿:张顺鋆

海报制作:解舒然

视觉支持:小细节工作室

鸣谢:腾冲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保山市委宣传部 腾冲市委宣传部 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张顺鋆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