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非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节庆非遗 >> 正文
非遗拥抱市场实现“活化”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6日 10:20:00  来源: 工人日报

原标题:非遗拥抱市场实现“活化”

产业化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非遗拥抱市场实现“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中延续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潮”崛起,非遗也在守正创新中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消费生活,非遗产业化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前不久,在新疆美术馆举办的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邀请了各地33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不少非遗相关企业和机构亮相展厅,为非遗产业化路径探索提供了借鉴。

创新发展,非遗与科技的对话

“艾灸机器人是我们公司联合归国博士团队共同开发的一款智能型的艾灸仪,可以完全模拟人工悬灸手法,而且可以自动调温、除烟、除味,使用安全、控温精准,大大减少了高昂的人工成本,使艾灸更容易普及。”日前,深圳市龙岗区区级代表性项目彤裕兴谢氏艾灸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延科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活动现场,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在非遗本身上探索与高科技的接轨,许多非遗相关企业和机构都在尝试通过新的传播技术推广非遗。

“我们单位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叫‘杨柳青年画’,每周有两次直播进行公益讲座和产品推广。”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郗旺说。“我拍摄了一些小视频,准备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让更多人看见非遗。”湖南江永县女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欣表示。

在非遗展的“云上非遗”板块,各援疆省市展厅首次设立视频连线,41个非遗项目、39名非遗传承人线上同步参与活动,达到线上线下同频展示互动。现场还设置了网络直播间及展销平台,由100余名传承人现场推介非遗产品、讲述非遗故事。

“触网上线”,科技赋能让非遗不再局限在固定场景,而是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走入了亿万网民的现代生活。

市场激活,非遗与消费的接合

“这是两个耳钉、一个戒指的套装,一共200元,采用的是我们满族刺绣的技艺。”在黑龙江非遗展厅,不少游客被一枚枚别致的耳钉、戒指、手镯、胸针吸引,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在推广自己公司的非遗文创产品。

“非遗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尤其像我们这样靠手艺的,只靠国家扶持是不行的,要让非遗变现,面向消费者,拥抱市场,当然非遗的内核不能丢,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孙艳玲说。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文化消费支出中以文创为代表的购物占比达到了55%,57%的受访企业认为文化消费市场将向文创、非遗等文化产品集中。

“吉州窑把旅游和非遗结合起来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可以在游览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宋街、吉州窑博物馆、茅庵岭龙窑遗址等景点的同时体验非遗的魅力。”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肖作强说。非遗与旅游景区的牵手,丰富和延展了非遗的产业业态,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双向赋能。

模式探索,非遗与多方力量的合作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遭受着冲击,仅靠个人或者单方力量很难维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集合社会各方力量也许能为其提供一种模式探索。

“现在武汉商学院和武汉纺织大学的服装设计学生都开设有汉绣课程,由我们的汉绣代表性传承人和刺绣老师进行授课。”汉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任炜说。

而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卢福英也在各方支持下于2011年创办了苏州市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累计举办2000多场培训,惠及5万多刺绣爱好者,徒弟规模也达到80多人。

“以前我们哈密的刺绣主要是在枕头、被子、花帽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2016年,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后,陆续来了一些国内、国际的服装品牌设计师,他们很喜欢我们的传统刺绣。后来通过合作,我们的传统刺绣就用在了他们的礼服上。”维吾尔族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热娜古丽·素批说。

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是2016年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设立的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采用“工作站+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进行订单式产品生产,通过工坊建设、开展培训、提升设计、组织展览等措施,带动当地民众就业增收,促进刺绣技艺传承。

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立,集合了政府、企业、高校和绣娘的四方合力。政府为工作站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企业侧重对传统刺绣进行现代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与发展,高校集中在对民族刺绣的理论学术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创新设计等方面,绣娘则以维吾尔族刺绣技艺的传承、创新、发展为非遗产业化路径提供万源之本。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近9000家,成立于5年的企业占比55.6%,非遗产业化发展势头正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就是不断推进非遗资源的活化,对于非遗来说,也许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才是最好的传承,产业化才是非遗的未来之路。(吴铎思 徐鹏威)

[ 责编:张诗奇 ]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