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艺精品 >> 正文
“符号”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6日 10:00:00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原标题:峥嵘岁月 “符号”的记忆

我上世纪50年代读书时,每次进学校大门口要佩戴好“符号”,否则门卫传达室管理员是不允许进的。现在的学生听了这话,可能不知所云,“符号”怎么能戴?其实,我们当年戴的“符号”就如你们现在佩戴的金属校徽一样。

那时戴的“符号”,是用双层白布做的,比现在的纸壳名片稍小一点,四围有一条红色的粗线框,正中央用粗黑体字写着校名;我所在的学校写着“黔阳一中”,下面是细线条小字写着年级、班别、姓名。

“符号”的背面什么也没有,当年我们县里的几所中学和有的小学校,都要求佩戴“符号”。

“符号”用一枚别针别在胸前衣服的口袋位置上,学校规定,凡是进校门必须要戴“符号”。在学校开展全校性的活动时,学校要按班级检查,没戴“符号”的学生,立即回去戴上,不能回去补戴的,不可以参加当天的活动。

戴“符号”也带来一些小小的烦恼。我们学校有上千人,外地来的学生都是寄宿生,而当地的学生大多是读通宿,也就是住在家里,每天上学要牢记戴上“符号”。

早晨背着书包,到学校要经过郊外的小山岗和田间小路,也有马路,三里多远,经常有同学走在半路上才想起自己没戴“符号”,又返回家去。

有很多次,因为换了衣服,我和同学已经走到离校不远了,才发现没戴“符号”,返回家去拿就要迟到,于是我们绕过校门,走到大操坪的一角去,那里有一线黄土墙,不到两米高,那是全校各班上劳动课时,挖黄土、打夯填筑起来的校园土围墙。我们搭人梯,翻墙一跃而过。

想起那时年轻,毫不费力气,只是擦了一身泥土。可是轮到最后一个,或没有力气的小个子同学,我们就赶紧去找戴了“符号”的同伴,借了他们的“符号”戴着,混进了校门。

曾经戴过“符号”的老一辈,现在回忆当年戴“符号”还有不少花样,那是有趣的年华,再也回不来了。记得吗,有的男同学进校门时,高仰着头,大步行走,被门卫一手拦住,问“符号?”那同学不理睬,把腰间的衣角撂开,一枚“符号”亮出来了。

人多时,门卫也就放行过关;人少时,遇到过强硬的门卫,用身体挡住,帮那同学摘下“符号”,又规规矩矩别在胸前。

当然,遇到这样认真的门卫,耍小花样的同学也微笑开心地走了,有的鞠上一躬。女同学中也有玩“符号”花样的,她们把“符号”别在书包上,过门卫时被拦住了,就把书包往门卫眼前晃几下,原来是一个漂亮的书包,“符号”别在书包上的一朵鲜花上,门卫笑得甜甜,但也不会放过,要女同学按校规佩戴好。

不过“符号”戴上一年后,上面的校名字体就显得不太鲜艳了,“符号”的白色也变得陈旧。因为母亲在为孩子洗衣时,有时忘记摘下“符号”,有的字体被洗模糊了。这可以向学校申请再补发一个,但必须交上旧的,由校生活部审批。

可是有的同学很喜爱戴旧“符号”,显示他是重点中学的老同学了,很骄傲。还有的女同学,很珍惜“符号”,从开学发新“符号”那天起,就用一张透明的玻璃纸包起来,再别在胸前,只有到了开大会,参加活动时,才把玻璃纸揭下来。

“符号”不仅是我们当年校园的标记,也是个人的身份,珍爱“符号”,可说是一种美德。

如今,戴“符号”在记忆中,像一只岁月中行驶的小船,漂流在风风雨雨的历史长河里,直到不见了踪影。(王祖远)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