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贵锋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治学,被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认为“知识者,人事之基本也”,“知识不足者,目能睹日月,而不能见理义之光;有物质界之感触,而无精神界之欣合”,所以惜分寸光阴,自10余岁起开始读书,除有病等特殊情况外,无一日间断。其用功之勤,可谓深矣!然而,在晚年他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涯时,却自言没有什么收获,并坦言自己读书有失。
首先,蔡元培先生觉得其读书之失在不能专心。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以一物不知为耻”,故算学、医学种种都读,所以往往浅尝辄止,都没有读通。后来他开始学习德文,然而德文没有学好,中途又跑去学法文,这样都没能好好地下苦功,只是生吞活剥地看,只是蜻蜓点水地学,所以最后连一篇合格的法文或者德文也写不出来。再后来,在德国进大学听讲时,仍然是乱读,什么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民族学等等,没有取舍,一样不落地去听,结果虽然有所得,但终是一知半解,无法会通,“泛滥而无所归宿”,有损无益。
其次,蔡元培觉得其读书之失在不能勤动笔。他说,自己读书时,向来注重速读,所以看到那些对自己有用或者很重要的材料时,往往没有摘抄或标记。这样后来想起来,或者要用到的时候,再去找,却不容易找到了。有一次,在公车上,他看见胡适拿着一本线装书,一边看一边用铅笔批注,并折了边角,很是惊奇,想了许久,觉得胡适应是做记号以便回去摘录,方恍然大悟。再后来,在一部清人的笔记中,他读到诗人王士祯读书时,每遇到新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录,贴在书房的墙壁上,日夜览读,直到滚瓜烂熟、了然于胸才揭去。他思人度己,为自己不曾勤动笔懊悔不已。
蔡元培先生的话,虽是自谦的成分居多,但个中隐藏的道理却也浅显易懂。我们在平时读书时,不妨以蔡元培先生的读书之失为前车之鉴,第一,专心,先专再博;第二,勤动笔,做好笔记。如此日积月累,假以时日,我想定是大有裨益的,说不定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