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非遗 >> 正文
非遗传承不必“等风来”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3日 11:30:00  来源: 河北日报

原标题:非遗传承不必“等风来”

9月19日上午,第什里村的90后姑娘赵艳芳一边忙着在电话里沟通风筝订单情况,一边招呼着来村里体验风筝制作的二三十名小学生和家长。

这天,是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次区庆祝活动暨廊坊第什里金秋风筝节开幕的日子,也是第什里第5次举办风筝节。让游客感受传统风筝的魅力和手工制作的乐趣,是赵艳芳的主要任务。

生产风筝是赵艳芳家人的主业,她是在大大小小的风筝中长大的。大学毕业后,赵艳芳留在外地工作,但心中一直有一根“风筝线”系在家乡。2017年,她决定回乡发展,希望家乡的风筝能够搭上互联网这根“线”,飞到更多人心中。

几年下来,她开办了“风筝小院”,通过自媒体宣传等,吸引人们到小院里体验风筝的扎制、涂绘、裱糊、组装。心灵手巧的她,还自制了摆件、发卡、胸针等数十种以风筝为主题的手工艺品,不断发掘风筝文化的价值。

最近,赵艳芳又组织开展了半开放式的线下风筝主题雅集,希望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传统风筝技艺。原本以为参加者寥寥,没想到消息发布没几天,报名人数就超过了名额限制。

与赵艳芳相似,第什里风筝第五代传承人赵艳强同样思考着如何走出传承新路径的问题。

赵艳强今年44岁,18岁那年,在叔叔赵宗信身边学习制作风筝,见证了第什里风筝的蓬勃发展。在他看来,制作风筝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耐心活。

19岁那年秋天,赵艳强花4天时间,第一次做出一只漂亮的老鹰风筝。当他兴奋地拿着这只活灵活现的风筝到室外放飞时,风筝却一头栽到地上。

原来在制作风筝时,他没有考虑到风筝前后重量的均衡,“头重脚轻”的风筝难以飞翔。此后,赵艳强沉下心回到工作间的凳子上,一把纸刀、一瓶糨糊、一盏酒精灯、几支毛笔、几瓶颜料,往往一坐就是12个小时。

近几年,他走南闯北,到学校讲课、出外访学、参加展览,不断扩大第什里风筝的影响力。闲暇时间,他回到工作间,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新的风筝样式。

前段时间,赵艳强参加了一次直播带货活动。观众们对第什里风筝的热情令他倍感欣喜。他在直播间告诉大家,做风筝需要缘分,也需要定力,只要有人肯学、爱学,一定会倾囊相授。

秋季同样是放风筝的季节。然而风筝节当天,天公不作美,微小的风力难以将几只大型风筝送入天际,不少参加表演的风筝队队员坐在阴凉处“等风来”。

同样时刻,一只“无线风筝”却一直在空中盘旋。

这只“无线风筝”的主人,是跟随风筝队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表演的王福生老人。他说,自己之前喜欢航模,前几年接触了传统风筝后,突发奇想用老鹰风筝和航模零件组装了这只“遥控大鹰”。现在,他有风时放风筝,无风时放“遥控大鹰”,不管什么情况,风筝都能飞。

“嗡嗡”的马达声中,这只新式风筝借助螺旋桨在空中不断变换着姿态,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跟紧时代步伐,探索新的风源,非遗风筝的起飞也可不必“等风来”。(记者 霍相博)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