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系统性推进鸟类保护与生态治理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晴雨表”。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映照出生态环境的优劣,关乎人类福祉与永续发展。
加强鸟类保护,不仅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实践,也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鸟类保护工作迎来历史性机遇。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面强化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不断提升候鸟迁飞通道治理能力,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从1981年我国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到如今全球种群数量日益壮大,书写了物种保护的奇迹;从最初单一物种或单一类群的地面监测,逐步发展为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网络……我国在鸟类保护领域不断拓展广度、提升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向系统化、现代化。
在法治保障方面,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筑起严密的保护网络,《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顶层设计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鸟类保护正从单点保护向全通道协同、从应急救护向系统治理转变。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清风行动”“网剑行动”形成执法高压态势,志愿者“护飞行动”广泛开展,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科技正成为鸟类保护的核心驱动力。卫星追踪揭示候鸟迁徙密码,AI识别实现物种自动监测,大数据分析预测种群动态,这些技术创新极大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精准性和预见性。然而,数据孤岛、标准不一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鸟类动态数据库与智慧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候鸟保护合作,通过履行国际公约、签署双边协定、参与多边机制等方式,不断提升在国际候鸟保护事务中的话语权。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候鸟保护获得国际认可,更为全球候鸟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公众参与是鸟类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已成为普及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公众通过观鸟、拍摄、巡护等方式融入保护实践,在江西鄱阳湖、云南大山包等地推广的“社区共管”与生态产业模式,有效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形成了保护的内生动力。
展望未来,我国鸟类保护仍面临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等多重挑战。我们需要加快编制《全国鸟类保护中长期规划》,推进候鸟迁飞通道整体保护与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鸟类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观测与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推动社区参与机制创新,促进保护与民生协调发展。
守护蓝天精灵,不仅是生态议题,更是文明命题。从制度设计到技术赋能,从政府主导到全民行动,我国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生态文明理念。应持续凝聚各方力量,通过系统推进、智慧治理、全球协作,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作者:江红星,系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研究员)(江红星)